翻新时间:2015-12-12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这一份教案在开课引入部分和二、三两段的教学设计上有了较大的改动。在“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一产生冷场问题上,我预设放宽了要求,学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在改进了教案之后又一次试教。上课之前,我担心时间的问题,又把引入部分舍去,直接揭题开课。在这次试教后,又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时间不够: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容量太大。在一课时中既要梳理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读,学生“吃不下”,所以这一次试教又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原因之二是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针对学生游离问题之外的发言,自己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而是让其完全自由的言说,在一生发言之后,觉得学生讲得不够到位,可是没有及时的明确问题或加以引导,继续指名学生发言。因此,课堂教学无效时间太多。
第二,教材的特殊性:
这是一篇译文,作者是美国的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由于国外作品语言比较活泼,跳跃性太大,情感性不强,因而,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表现在课堂上的现象是学生对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解不够深入,因为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子没有层递性,都是从自身的事业上的成功之处入手写的,这是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认为通往广场的路就是通往成功的路,两者是等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改题这一环节,大多数同学都同意把题目改成“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使教学环节再次出现“断节”。当然,这一失败中肯定也有自身设计的原因,我认为是前面教学铺垫不够。另外,这篇教材是人教课标版中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教学对象是学习浙教版教材的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新课标教材要求的层次也有一定距离,所以,学生学得比较疲惫。
根据这些情况,我打算把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些任务;第二课时则重点研读文章的二、三两段,并对父亲的话作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从中寻求对自身的启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穿黄裙子的白燕
- 天门山
- 快乐的一天
- 快乐暑假
- 浇花
- 老鹰捉小鸡
- 春姑娘
- 美丽的凤凰广场
- 一个下雨的清晨
- 葱
- 漫画《父与子》——鱼儿的来信
- 描述古诗《小池》
- 身份证诞生记
- 鸡蛋流汗了
- 真好玩
- 未来电视台摄录设备分析
- 探析劳动者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1)论文
- 建立经营新机制推动企业发展
- 论主持人与记者整体形象定位
- 软交换技术
-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
- 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
- 基于Web的交互式数据库查询技术
- 电气设备及其接地装置的运行维护探讨
- 基于WWW的劳资人事管理系统
- 电信网络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 Visual C++与Delphi/C++Builder之比较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之我见
- 国内外光纤光缆现状及发展趋势
- 关于修船企业ERP系统的设计思想
- 中国电信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小伙伴》教学设计
-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 《画》教学设计
-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
-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案
- 《春雨的色彩》教案
- 《柳树醒了》教案
- 《邓小平爷爷植树》二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
-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