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9
《落花生》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⑴ 体会第一层意思:
(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 、 、 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 、 、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③ 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 教师:
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 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⑵ 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 教师:
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 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当灾难来临时
- 救人救己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老师谢谢您
- 不爽的课本回收
- 我是什么?
- 我是虫
- 小草的自述
- 冷艳女郎
- 春天来了,你知道吗
- 爸爸我想对您说
- 我的口水弟
- 未来的机器人真可怕
- 《亮剑》观后感
- 说梦
- 精彩,不曾预约——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
- 论一般人格权(1)
- 部分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与经验借鉴
- 关于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一)
-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的讨论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一)
- 做好农村化学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 [教学论文]学生思维贫乏对化学探究教学的启发与实践
- 浅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分层教学
- 翻译中的视点转移
- 积极的财政政策近期取向与制度基础
- 建构主义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 论绑架罪客观要件的认定(1)
-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 [教学论文]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 《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4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1
- 《打电话》教学设计3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2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打电话》课文简说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打电话》A、B案
- 《打电话》教学设计5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3
- 《打电话》教学设计6
- 《打电话》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