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亲因为爱而执着,儿子因为爱而镇定。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研读课文体会父亲因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而如此的执着,儿子因为这句话而那样的镇定、勇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认识这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建构话题
1、下面就请大家去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好,开始!(生读,师巡视指导)
2、好,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讲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简洁明了。)
3、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教学楼,瞬间变成了废墟,父母们一看到这副情景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们的?──让学生体会其他父母和这位父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
(把这些语句读出,其他学生一起读一读)
是呀,天下父母心,做为父母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啊!
4、但是同样是孩子的父母,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坚定的向废墟走去,挖掘自己的儿子。)
5、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坚定呢?──想起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板书)
三、研读父亲的“执着”
1、正是这句话让这位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定,那么这句话还让父亲做出了哪些与其他父母迥然不同的举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段落,好,开始。
2、交流:
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这句话到底让父亲做出了那些迥然不同的举动呢?
3、重点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媒体出示)
⑴ 预设:学生先读。
⑵ 来,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⑶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随机的说,教师随即点评。
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都变成了一副怎样的模样了啊?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⑷ 看着父亲这般模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副副怎样的画面?
预计:如生感受不深,看不到。就这样处理。
(废墟中的灰尘,染满了父亲的脸庞,可他却依旧,──你看父亲的眼睛,衣服,双手,你此时都看到什么啦?)
生说──真好,你感受的挺深刻的,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一读──个别读,对于父亲双眼的血丝/遍身血迹还有补充吗?生说:
尽管父亲双眼已布满了血丝/已是遍身血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废墟中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是如此的艰难,可这一切对于父亲来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因为在他心中只想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⑸ 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父亲在废墟中足足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那么到底有哪些人来阻挡过他呢?我们来看一看──生读:
在这地震现场,情况是那样的危急,让我们用文中的话去劝劝这位父亲吧!
来,你来劝劝他──生接读 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的话。
指导朗读 (读出劝说的味道来)你能劝得再诚恳一点吗?再读。
你为什么这么劝他?(讲出此时的危险)有可能会发生哪些危险?
父亲听到了你的劝说,可他却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父亲当时是多么急切的盼望有人能去帮助他啊,带着这感受你们再读读这句话。
来,谁再来劝劝他──生劝。
此时你就是消防队长/警察,带着你此时的情感再劝一次。
对于你的劝说父亲还是无动于衷,那充满血丝的双眼直直的看着你,还是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用自己血迹斑斑的双手在废墟中读──“他挖了8小时……”
四、小练笔
那么你觉得还会有哪些人来劝这位父亲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他们劝说父亲的话写下来。
来,谁来劝劝这位父亲。
请3位学生劝说父亲。
可不管你们怎么劝父亲永远只会说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此时,在父亲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呢?(父亲真是太执着了)
是呀,父亲是如此的坚定与执着,好心劝说他的人们都摇头叹息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
然而父亲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也是因为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一个信念──不论……总……
师:所以他不顾一切的在废墟中读──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父亲在废墟中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那为什么这里不直接写挖了36个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呢?
交流:
生:更突出时间长,来,你来读读。
师:还有吗?
生:(随便说什么)
师:来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指导朗读。
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音乐起),人们都去吃饭的时候,只见滴水未尽的父亲在废墟中满脸读──
又挖到了24小时时候,夜深了,周围是那样的安静,人们都去睡觉了,可他却──读。
甚至挖到了第二天,人们起床,再一次看到父亲他──读。
看到父亲是如此的执着,再也没有人来阻挡他,此时此刻你会怎样来朗读这段话呢?
指名读──读得真好/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真了不起!
一起读──
来让我们轻轻的闭上眼睛,把这段文字背下来。让这位伟大的父亲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他挖了,起──
父亲的执着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的心,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使父亲如此执着的这句话吧──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多么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我们给他颁个奖吧,你觉得可以颁给他一个什么奖?
交流:
那么就请你给这个奖写份颁奖词吧──学生写。
(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并积累佳句。)
五、研读儿子的“镇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坚定信念,不仅让父亲变的那样执着,还支撑了一个孩子在废墟下度过了38个小时
引读: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真的是你吗?引读(生接读)同学们就请大家再去读读这感人的场面吧!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儿子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
交流──先救其他孩子。
安慰别人。
此时儿子这么做你觉得危险吗?可他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
了不起的阿曼达如此镇定和勇敢是因为他坚信,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来我们再一次读读这激动人心的对话吧,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阿曼达的话,就在父亲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师:这一对了不起父与子在地震中创造了一次奇迹。他们此时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相拥。)
把这对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出示文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就让我们把这对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的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好,下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观察
- 爷爷又笑了
- 4×100米接力赛
- 小桥的后果
- 秋色
- 奥运记事
- 向游乐园挑战
- 我的新书
- 金色的海滩
- 梦幻之雨
- 我当值周生
- 家务运动会
- 我家的谜语比赛
- 登中岩
- 三只小猪
-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新途径
-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
- 试论近十年国内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 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 关于意念功能教学大纲与职业教育中的专门用途英语
- 浅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 浅论学生主体性弘扬——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
-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究
- 关于新时期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 台湾职业教育考察
-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 浅谈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 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定风波》教学设计
- 《念奴娇》说课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
- 《定风波》教学设计
- 《念奴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