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4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同学们,我们很幸福也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里,但是,在1994年的1月17日,美国洛杉机的人民却遭遇了一场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录像贴身感受一下这一场大灾难。
2、观看动画,谈感受。
二、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出示句子(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自由读文,谈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表现父与子了不起的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写下感受。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指名汇报:
谁先来谈一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⑴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⑵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 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你体会到什么?
② 指名读,评价。
③ 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阻挡他,怎样阻挡他?这个时候父亲怎样说?怎样做?还有谁阻挡他?父亲怎么说?现在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说他失常了?但实际上他有没有失常?为什么?
没人帮他,没人阻挡他,没人理解他,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你会觉得怎样?
⑶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向那片废墟走去。
4、配乐范读,披文入境:
他不停地挖啊,挖啊,挖啊,一些好心人拉住这位父亲,说:……到处是血迹。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说,这是怎样的38个小时呀?
5、那么,儿子呢?阿曼达被压在漆黑的瓦砾堆底下长达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他才7岁啊!他有哪些了不起的表现呢?
⑴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在一起”
⑵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在一起”
能让儿子这么勇敢,这么无私,是什么?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那么究竟在这像噩梦一样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等一下再来汇报汇报。
⑴ 出示小练笔题
⑵ 指名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漆黑的废墟里,感受一下阿曼达的内心世界。
7、师小结:
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也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出示句子)
三、教师总结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用他们深厚的父子之情,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种深厚的父子之情来自父亲的爱。这种爱创造了奇迹,这种爱使人产生力量,这种爱会使人更加勇敢,这种爱还可以──(板书)
四、拓展延伸
1、能把题目改一改吗?
2、其实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父爱无处不在,能谈谈吗?
五、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把课后的小练笔写好。如果有兴趣,老师向你们推荐一本书叫《父与子》里面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享受。
六、送上一首诗
七、课后作业
1、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心目中的小柳
- 我佩服她
- 乐于助人的徐小璐
- 我最佩服的人
- 我的爸爸
- 我佩服她
- 可爱的三姐妹
- 我的爸爸
- 我的同学
- 爸爸
- 我的非常老弟
- 我的同学
- 我的弟弟
- 我的新老师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
- 浅析农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逻辑前提及其作用
- 从保州问题看辽中期与高丽关系
-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提高吉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
- “十二五”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探索
-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转型的优势因素分析
- 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讨
- 全球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最新发展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 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对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关键与根本浅析
- 从序列论中国古建筑意匠
- 探究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 浅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路径探析
- 《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教案之三
- 记词义,别死背
- 《西湖》教案之四
- 《西湖》教案之一
- 《拉萨的天空》教案之四
- 《蒲公英》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 《蒲公英》教案之一
-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 《西湖》教案之二
- 《拉萨的天空》说课稿之一
- 《拉萨的天空》教案之五
- 《拉萨的天空》课文内容
- 《西湖》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 《西湖》教案之三
- 《蒲公英》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