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08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建议
1、相关资料的搜集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为本单元习作写读后感积累素材,因此在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在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抗日英雄故事方面的图文资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还可激励学生课外阅读抗日文学故事书籍,如《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或者选取影片片段制成课件在课中播放;也可布置学生浏览有关抗战的网站,如“血铸中华”网站、“民族魂”网站,从中下载感兴趣的资料,在电脑中分类建立文件夹保存下来;教师也可借助相关网络资源,建立本课学习的校园网络平台,探索尝试学生、教师、文本、网络四者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交流资料,只应是帮助理解,促进思考,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占用学生过多理解的时间。在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激励。
2、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受到思想的教育:先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到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图文结合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学生能领悟多少就算多少,教师不必全面总结与讲解本文的表达特点,能对学生平时的写作有所启示即可。
3、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自我与相互推荐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看图画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的来说,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语调比较高昂,有些词语要读得略重一些,叙述性的语句语调要平缓。具体来说,第1自然段以叙述性语气为主,第2、4、5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要突出描述五壮士的动作与神态的关键词语,如“沉着地”、“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浑身的力气”、“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猛地”等。第3自然段要读出班长的坚决果断和其他战士的激动与自豪。第6至9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如“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中“还”略拖长一些,“爬”略重一些;读出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激动;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豪迈;在反复朗读中争取熟读能诵。在指导朗读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4、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平舌音与翘舌音,本课生字除“嗖”外,“斩、坠、仇”都是翘舌音,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区别开;还要注意“葛”读第三声不读第二声,“吼”的声母是“ h”不是“ k”,“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从字形上来说,“葛”不要多写一竖,“昂首挺胸”的“胸”不要少写一竖。本文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丰富词汇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记者的第一次聚会
- 学打羽毛球
- 一些牛
- 第一场雪
- 我长大了
- 学习、成长、发展
- 小燕获救
- 消除牛皮癣
- 妈妈学电脑
- 要不是妈妈
- 春天到了
- 祖国的花朵
- 一次有意义的课
- 妈妈,想我当年……
- 二十年后的故乡
- “村官越权发包土地”是否构成恶意串通?(1)
- 中国宪法应如何设置人权(1)
- 新村料系列之一 现代技术陶瓷及应用
- 从刑法解释关于谈死刑 司法控制(1)
- 关于在验收中水柱试验调压器泄漏的原因分析
- 中碱无捻粗纱的生产工艺和性能
- 论水利坝体的化学灌浆加固
-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 提高化学课堂实效
- 扶西气站储罐注水抢险方案及防堵漏措施
- 铅蓄电池中 Pb-Sb 合金的正极腐蚀特性
- 中国非税收入改革及规范化管理研究
- 浅析新高中化学网络教学
- 在中国建立私人破产法 几点设想(1)
- 财政风险:防范的路径与方法
- 350~500℃设备及管道几种保温材料技术测试情况分析
- 《打电话》教案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 《金色的鱼钩》教案
- 《将相和》教案
- 《童年的发现》教案
- 《景阳冈》教案
- 《晏子使楚》教案
- 《猴王出世》教案
- 《祖父的园子》教案
- 《梅花魂》教案
-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 《桥》教案
- 《半截蜡烛》教案
- 《儿童诗两首》教案
- 《桂花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