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0
《将相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老师”
- 在困难的日子里
- 梦想
- 我最敬佩的人
- 雨
- 难忘的儿童节
- 学习英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
- 朋友
- 理想的中学
- 小兔子采蘑菇
- 未来的我
- 笼中小鸟
- 我是一个小小的男孩
- 考试以后
- 擦玻璃
- 财务指标的选择与运用
- 小研Sr 对AM80-1.3Ca 镁合金耐热性能的影响
- 熔铝炉内交变磁场对于电磁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 吃透财务报表
- 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 小研锰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 基于ER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MBA、GCT《逻辑》教学与探索
- 小探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频率信号采集与传输系统
- 浅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 智力资本与平衡计分卡的差异分析
-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的代理问题分析
- 工商管理论文网络营销中的蝴蝶效应
- 基于因子小议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 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问题分析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 《詹天佑》教学设计之三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之二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一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之三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三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之二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之一
-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二
-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之三
- 《詹天佑》教学设计之一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二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