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3
《桂林山水》教案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评点现代教学媒体合理有效地使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本设计通过“像”“文”对照,展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多向导读,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这是对导读的一种新探索。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评点教师不问不讲,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要点。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评点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学习,品味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评点教师走下讲台,听学生的见解,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问、自由表现的舞台。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3、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评点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将传统的“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一种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
六、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总评】设计者打破语文课堂“一头沉”的局面,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质疑解难、设计板书、上台板演、汇报成果,自始至终通过读来抒发自己的体验,逐步将学生带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境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骑两轮车
- 我真的长大了
- 第一次下厨房
- 初当消防员
- 我们的家园
- 滑冰小分队
- “报复”
- 五子棋大赛
- 与外教零距离接触
- 电脑给我带来的快乐
- 妈妈动手术
- “盲人”赶“鸭子”
- 夏令营的告别会
- 海底城冒险记
- 小白猪搬家
- 基于RSS的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和研究
- 闪光焊机交流调压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 冷轧SISO板厚控制过程中轧辊偏心的重复控制
- 基于ARM芯片的网络化电能表设计
- 论驰名商标法律保护机制的完善(1)论文
- 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 浅谈我国民商检察监督立法的法典化(1)论文
- 电力电容器的介质
- 高压并联电力电容器所用主要原材料简介
-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
- 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1)论文
- 谈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几点法律思考(1)论文
- 浅论商业贿赂和政府治理(1)论文
- 谈商业代理行为之表见代理(1)论文
- 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及制作原则
- 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海港清洁工──海鸥
- 《老人与海鸥》教学杂谈
- 爱之桥──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 《老人与海鸥》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 《老人与海鸥》相关链接
- 海鸥是人类的朋友
- “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
- 《老人与海鸥》近义词反义词
-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
- 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 《老人与海鸥》教学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