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研研教材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可爱的小表妹
- 精彩的我
- 我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我的可爱老爸
- 她是谁
- 妈妈的吻
- 我的表弟
- 我钦佩的一个人
- 一个爱笑的我
- 我的爸爸
- 无私的爱
- 成长的快乐
- 弟弟
- 脑迷
- 试析高职院校以“文”化人的实践与探索
- 浅谈理性的史诗——黑格尔与美国现代文学
- 浅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 试析对法学专业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几点思考
- 生态批评:文学现代性的深入
-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叙事姿态的比较研究
- 重读萧红:论漂泊者的生命体验与慷慨悲歌
- 浅论在探究中学习理论
- 简论英美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及其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启示
- 浅析德国职业教育与后现代教育观
- 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
-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 新时期文学的粮食情结
- 试析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建设策略
- 试析《雨王汉德森》与贝娄的犹太文化意识
- 《凡卡》课文内容分析
- 《凡卡》佳句赏析
- 《凡卡》中的细节
- 《凡卡》课文导学
- 《凡卡》重点问题解析
- 《凡卡》词语解释
- 《凡卡》写作特点
- 《凡卡》写法提示
- 《凡卡》分段段意
- 《凡卡》例题解析
- 《凡卡》教材分析
- 《凡卡》重难点精析
- 《凡卡》课文题解
- 《凡卡》词语造句
- 《凡卡》句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