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穷人》教学设计九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结尾
6 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3)当看到自己的丈夫是如此的通情达理,这时的桑娜心情会是怎样的,体会着说说。。。。。。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是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难忘的老师
- My room
- 我的妹妹
- 游峨眉
- 相机伴我行
- 走近消防
- 给诸葛亮的一封信
- 天使之光
- 古代英雄传(1)
- 这支神笔会给谁
- 因助人为乐的“死党”
- 啊!原来还可这样解题
- 第一次战胜恐惧
- 第一场雪
- 国度战争1
- 荀悦政治思想简论
- 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政的规范结构
-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关于宪法学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 《北京的春节》说课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1
-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 《手指》
- 《藏戏》教学设计
- 《手指》教学反思
-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北京的春节》教案2
-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3
-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1
-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2
-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