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3
《詹天佑》教学反思三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 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是可爱的小蝴蝶
- 书香伴我长大
- 我的小弟
- 夏日
- 喜欢飘的感觉
- 假如我是歌星
- 国庆见闻
- 假如我独自旅行
- 一只小白兔的自述
- 我帮妈妈洗碗
- 国庆见闻
- 我的愿望
- 我的妈妈
- 我的梦——梦幻国漫游记
- 快乐的一天
- 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
-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 浅论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同
-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设计方案
- 对罪刑法定司法化认识的误区(3)刑法论文(1)
- 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界定(2)刑法论文(1)
-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传统文化创新现实意义
- 论公诉案件的撤回起诉(4)刑法论文(1)
- 美国刑事法的演进(4)刑法论文(1)
-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5)刑法论文(1)
-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4)刑法论文(1)
-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 刑法的程序与构造(5)刑法论文(1)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三
-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四
-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八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一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九
-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一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二
-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二
-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八
-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