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山雨》教学设计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轻闭眼睛,简笔画导入,生动有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课前阅读提示要求来学习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山雨的?在雨中,作者抓住了山雨的哪些方面来写?
(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与自读课文要求,让生自主学习。)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理解雨声,品读想象(3—5自然段):
① 自读自悟:
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雨声的美,究竟有多美?山林的绿,究竟有多绿呢?再一次自读3—5自然段,认为哪一个句子最美,美在哪儿?请画下来!
(充分给学习自读、自悟的机会,抓重点段学习,体现单元“知识与能力”训练点。)
② 体会“歌谣”:
你认为哪一句也很美?请大家画下“歌谣”这个词, “无字的歌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想读的一起来读……让老师也来读一读,师配乐读……全班配乐读……
(抓住“歌谣”一词,体现阅读教学三层次中的“感悟”:品词品句品读。突出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③体会“小曲”:
山雨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落在什么地方了呢?你现在不也是在山中观赏雨景吗?你还会把山林中的什么景物当成琴键呢?……作者的想象……我们写作文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学习这样的方法吗?带着你的理解,美美地读吧!(全班配乐读……)
(继续引导品读“琴键”、“小曲”二句,让学生想象画面,充分与文本交流与对话,体会对山雨喜爱的情感,并学会在写作文时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体现读为写服务的思想。)
④总结学法:
你现在对山雨是一种什么感情?回忆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种程度的? “品读课文”——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学会感受。请大家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山林绿”这部分。可以把你想到的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旁边……
(教师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能力,体现自读课文特点。)
2、自学山林,品读想象:
通过自学,大家都知道了,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哇?读出你最想读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还想读哪一句?你想到了什么?……读吧……师吟诵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在学习汇报中检测自学效果:深入品读想象,入情入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朗读有层次性,体会对山雨的赞美。)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 自学开头、结尾,完成诗句:
各组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声音控制员负起责任……
2、各小组汇报:
(体现阅读教学的“积累与运用”,读与写巧妙地结合,发展了学生思维。同时,体现小组内有效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总结下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心事
- 有些人
- 家庭的快乐
- 20年后
- 春
- 校运会
- 哎!这个人
- 爸爸的皱纹
- 春天
- 致父亲
- 讨厌叫我“小子”
- 我是一只小甲虫
- 礼物
- 观《家有儿女》有感
- 我的古筝
- 庄子的游世思想
- 从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看中国“和平崛起”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三)
- 未经深思的民主
-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一)
- 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
- 宪法司法化若干问题研究(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社会主义宪政(11)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 论宪法权力(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浅析近世徽州戏剧活动的社会功能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 《匆匆》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 《匆匆》教学实录
-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 《匆匆》教学实录2
- 《匆匆》教学实录3
-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匆匆》说课设计
- 《匆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