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七
索溪峪的“野”
【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课文,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用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方法,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自读自悟。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索溪峪的风景区是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体会索溪峪风光的自然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美,并用朗读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媒体运用】
《索溪峪的“野”》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张家界索溪峪风景画面)
交流个人欣赏后的感受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风景名胜——索溪峪
1、板书索溪峪
2、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一所索溪峪的特点是什么?(野)板书:“野”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索溪峪的“野”》
二、由“野”切入教材。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选择读书方法,读课文。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并找出相关的段落。
2、学生交流
师引导(每个自然段在写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作者围绕“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个方面来写,而且每一节就写了一个意思的内容。每段开头还用了总起句引领下文,条理多么清晰!)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师:对,索溪峪的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师:同学们请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美美的读一读?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读,并说出理由(师随机展示相关课件)
自由读喜欢的部分,可以抓住重点的句子。
欣赏读(边读边欣赏)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
四、总结升华。
师: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五、拓展
师:请同学们以《我爱……》为题写一篇短文,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搜集资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快乐的一天
- 孟母再迁
- 嘉应大桥变样了
- 小贝流浪记(上)
- 小哈桑和“黄风怪”
- 盲女孩的眼睛
- 阿雪的世界
- 故乡
- 游园活动
- 假如我是发明大王
- 灭蚁行动
- 变态的人
- 国庆节国庆见闻
- 小麻雀、国王与补锅匠
- 小贝流浪记
- 中国的跨界破产法:现状、问题及发展经济法论文(1)
-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及其探索经济法论文(1)
- 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经济法论文(1)
- 公用企业垄断经营的正当化依据及其质疑经济法论文(1)
- 健全我国公司并购法律制度的思考与建议经济法论文(1)
- 破产法中控制企业从属求偿原则初探经济法论文(1)
- 反传统主义与中国工业革命经济法论文(1)
- 混业经营模式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经济法论文(1)
-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风险监管经济法论文(1)
- 论银行抵押贷款业务中的财团抵押权经济法论文(1)
- 法的效率与西部大开发经济法论文(1)
-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论文(1)
- 关于票据保证的比较法研究经济法论文(1)
- 市场和计划法:对计划的两次限制
- 《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给予是快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地震中的父与子》
-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 《落花生》
- 《珍珠鸟》教学设计
-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草原》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语文实践课
- 《蟋蟀的住宅》
- 《威尼斯的小艇》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 《鲸》教学设计
- 《珍珠鸟》第二谭时教学设计
-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