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一文的结尾教学
翻新时间:2015-12-12
《凡卡》一文的结尾教学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求异”的思维训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推测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深入理解新知识的精妙之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艰苦的胜利
- 我和你
- 饺子
- 玩
- 生活所见
- 课间十分钟
- 又喜又恼的春雨
- 读《卖火柴的女孩》有感
- 秋
- 我爱小草
- 春节的喜怒哀乐
- 一次催我上进的表扬
- 冬
- 新的洗衣机
- 修复QQ软件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 谈《四库全书》
-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 中华文化的元色是兼容
- 儒家修养论今说
- 汉字起源于中东——兼论甲骨文起源之文化读解
-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 现行宪法文本的缺失言说(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西方侠文化对比
-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 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 重新解读孔子的仁
-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2
-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1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2
-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5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6
- 《草虫的村落》A、B案 1
- 《草虫的村落》A、B案 2
-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4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4
-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3
-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7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5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3
-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8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