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2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做巢、树梢、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创设情境。

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2、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板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2、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3、检查。

①标出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一读。

②组成小组、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

③课文写了什么景象?(相机板书:榕树鸟)

三、再读课文,细细体会,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1、“榕树”、“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认真读读直接描写它的段落。

2、你特别喜欢的语句用“——”画出,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3、自读相关段落、语句,圈圈画画。

四、按照学生意见,选择学习内容,随机学下任一方面:

★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静态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①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各自的见解均给予肯定。

③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④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园的树。”

★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美。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

2、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小伙伴)

3、利用学生美术课上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

4、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5、再读课文,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五、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1、播放“小画眉”。

2、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3、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的老师
My room
第一场雪
第一次战胜恐惧
国度战争1
天使之光
啊!原来还可这样解题
相机伴我行
因助人为乐的“死党”
给诸葛亮的一封信
古代英雄传(1)
走近消防
这支神笔会给谁
游峨眉
我的妹妹
荀悦政治思想简论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关于宪法学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政的规范结构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3
《手指》
《藏戏》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2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1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教案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手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1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北京的春节》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