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一封信
- 夏令营的告别会
- 我愿我是……
- 唱歌跑调,羞
- 今天真高兴
- 游泳
- 猴子拦路
- 我登上了长城
- 诚实的小马
- 猪八戒减肥记
- 我当上了干部
- 给丛飞叔叔的一封信
- 漓江游
- “知了”
- 一张珍贵的相照片
- 简析“全面素质质量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
- 关于21世纪初高校教师职业角色新论
- 关于市场营销课程多维教学模式探究
- 试论高职院校学习型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关于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 试论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 关于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试析通识教育角度强化高职学生的就业柔性
- 试论后现代主义视角的“涉外导游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试论高职会计专业“沙盘模拟”教学法应用的思考
-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关于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探索
- 试析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 试析高职“两课”教师的自身修养
-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 鲁迅简评《红楼梦》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 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评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况
- 一曲情动于衷的挽歌──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
-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 利用背景材料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
- 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凤姐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杂谈
- 在对比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结构上的意义
-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