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4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四、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猴
- 成长的烦恼
- 未来的一天
- 五个指头的对话
- 日出
- 日落
- 猴馆
- 菜场里的小镜头
- 圣诞节的起源
- 假如我是一位奥运火炬手
- 童年的事
- 难忘元旦
- 夕阳
- 童年趣事
- 我和猴子
- 村委会选举中的乡村关系和乡村民主的治理化
- ##市2005-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
-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与对策
- 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探索
-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
- 尤努斯小额贷款思想对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促进新农村建设
- 村民自治背景下乡村关系失范的宏观体制根源
- 加快大发展 建设新农村
- 对贿选说不
- 乡镇债务:政治学的分析视角
- 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 试论《居组法》与《村组法》合并的必要性
-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争吵
- 《窗前的气球》教学实录
- 《窗前的气球》词语解释
- 表演入境 情景交融──《窗前的气球》教学片断
- 老师住院了
- 《假如》探究活动
- 《窗前的气球》好词好句好段
- 《窗前的气球》成语积累
- 班上的好伙伴
- 《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 朋友是什么
- 她是我的朋友
- 《窗前的气球》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报晓的公鸡
- 我给奶奶送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