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鹰捉小鸡
- 招待客人
- 摘柿子
- 春雨
- 往事
- 暑假里的一件事
- 一张照片
- 捉螃蟹
- 游泳
- 放风筝
- 运动会
- 我的家乡
- 秋游
- 我的课余生活
- 我多想
- 2011年最新初中生入团申请书
- 初中生入团申请书500字
- 初一中学生入团申请书
- 初一班长入团申请书
- 初三学生的入团申请书
- 2011年中专生入团申请书
- 初中生入团申请书800字
- 2011年初中一年级优秀学生入团申请书
- 初中生入团申请书300字
- 2011年初三学生入团申请书
- 2011年初中二年级学生入团申请书
- 初中生入团申请书400字
- 高一学生入团申请书
- 热血青年入团申请书
- 2011年高一优秀学生入团申请书
- 湖南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 深圳市物流产业发展途径探索
- 王建中钢琴曲创作特点评析
- 浅谈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培养
- 何纪光的演唱特色及其影响
- 物流中心功能研究
- 从音乐编辑学的创建谈音乐交叉学科
- 浅析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
- 构筑中国的物流平台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 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初探
- 论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
- 浅谈伦巴舞的教学
- 对少儿古筝教育的探索
- 如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音乐
- 《掌声》教案第二课时
- 《一分钟》教案
- 《荷花》句子分析
-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 《荷花》句子分析
- 《北京亮起来了》教案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二
- 《秋天的图画》教案
- 《灰雀》教案
- 《荷花》句子分析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一
- 《小摄影师》教案
- 《玩出了名堂》教案
- 《我不能失信》教案
- 《掌声》公开课教案、说课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