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尝试通过“研究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质疑问难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nga);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4、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三、图文结合,研究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整体感觉轻缓,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可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结合画面,想一想桂林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理解“奇”这一特点时,可补充以下内容,帮助学生想象体会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僮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僮,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也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接下来山峰像什么。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试着背诵课文。

五、通读课文,讨论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总分总)

板书设计:1、桂林山水

总:甲天下

分: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安全在我心中
感恩祖国
假如我拥有神笔
喜羊羊和灰太狼续写(3)
喜羊羊与灰太狼续写(2)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羊运动会【1】
美丽的雪
一件令人气愤的事
爬观音岩
给自己的一封信
课间发生的一件事
给姚明叔叔的一封信
两元钱的魅力
我要做一名医生
我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守护神
浅析高职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及对策研究
浅谈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
浅说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障碍及策略探究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试论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浅析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探讨
越是生活的,就越是开放的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探析
数学课堂如何“读”占鳌头
试论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探究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新体验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