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发怒的书
- 我的文具盒
- 一场春雨
- 我是一张 桌子
- 家乡的变化
-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
- 第一次做家务
- 自我画像
- 我的妈妈
- 大海、小溪和小河的故事
- 一次朗诵比赛
- 游雀儿山公园
- 马石山十勇士
- 我的家乡
- 吹气球比赛
-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变革分析-公共政策论文
- 中美义务教育经费对比-公共政策论文
- 浅谈关于对口高考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分析
- 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论文
- 榆林市审计局抓学习重培训掀起审计专业技术资格报考热等
- 创建学习型审计机关
- 争做学习型的审计干部
-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
- 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创新-公共政策论文
- 浅谈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 浅谈教育产业化-公共政策论文
- 国家审计报告背后的积极意义
- 三农问题和生育政策-公共政策论文
- 浅谈如何创设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
- 水资源审计现状及研究
-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的一种教法
- 《珍珠泉》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教学谈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陶罐和铁罐》
- 《颐和园》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