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2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B案
B案
课前准备
录音:夏日里的虫鸣声
大自然的图片
摘抄卡
第一课时
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
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能马上解决的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预设]: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还看到了什么?
作者怎么知道小虫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有情有意的?
……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
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
(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最好的礼物
- 看《满汉全席》所想……
- 《网络少年》观后感
-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 尊严无价
- 走近体操
- 我的两次骗人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伟大的母爱
- 读《智慧故事》一书有感
- 《自然之道》读后感
- 观《浅蓝深蓝》有感
- 徐稚救树
- 男儿当自强
- 试析以知识共享的视角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 简析教育目的的失衡性
- 试析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指要
- 从《狂奔》中父子伦理叙事看苏童的叙事伦理
- 试论网络传播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策略分析
-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 谈《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 试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
- 试论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因素研究
- 简论利用新媒体引导凝聚青年并创新共青团工作研究
- 简论影响中小学校本科研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简论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 浅谈淄博市临淄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对策
- 试析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策略
- 中国首位太空人的“非常”太空生活
-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案例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杂谈
-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案例
- 《千年梦圆在今朝》相关链接
- 由《跨越百年的美丽》想到的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关链接
- 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各有千秋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杂谈
-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