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关于教材】
《桃花心木》是台湾当代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文章讲述了在作者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固定的规律给树苗浇水,树苗却长成了大树。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中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本文借事喻理,先写种树人的种树方法使“我”感到奇怪;再写通过“我”与种树人的交谈解开心中的疑惑,得知种树的学问;最后写“我”由看人种树引发的感想。
本篇课文语言含蓄、说理深刻、意义隽永、意味深长,是一篇锻炼学生意志,开启学生心智的佳作。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要学生能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学习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充分表达个人见解。
【关于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培养点:
⑴ 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 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长大成材。
【关于重难点】
理解种树人话中蕴涵的哲理,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
【关于教法与学法】
1、教师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实现主动发展。
【关于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回答“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二是通过反复朗读种树人的话,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三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三个问题中,第二个问题是重点,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一、初读课文,“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语文教学要重开放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学生可以从整体上谈本文的大意,可以从部分上谈对某个段落的认识,也可以谈对种树人的话的粗浅理解。这种引导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
二、反复朗读种树人的话,体会含义。──语文教学要重文本
语文教学是开放的,但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在语言文字上。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指导学生朗读种树人的一番话,要注意读得成竹在胸、语重心长。
三、联系实际,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语文教学要重感悟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或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迹,也可从反面谈谈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经受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进行总结: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而在优越条件下的人却不行,因为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养成了依赖性,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心”,也就逐渐失去了生活的意志和能力。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树 人
在不确定中
百年大树 坚强的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煮茶论道文理分科
- 走四方,品小吃
- 蛇
- 中考,我永远的记忆
- 勤学苦练
- 爱国,需要实干家
- 须鲸的自述
- 爱国赤心,肝胆相照
- 猩猩的悲剧
- 妈妈,谢谢你
- 蛇
- 流星雨遐想
- 苦练出天才
- 须鲸的自述
- 大猩猩
- 论中国的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 乡村社区中的法律与秩序——乡镇作为分析的单元
- 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
- 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及创新选择
- 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基层选举和村民自治
- 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国外经验与教训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工作
- 深入研究村落公共权力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4)
- “半封建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嬗变
- 关于我国乡村直接选举的若干思考
- “乡政村治”中乡村关系的两种极端走向及调适建议
- 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
-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司马光
- 《手指》说课稿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王二小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小白兔和小灰兔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乌鸦喝水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称象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两只小狮子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兰兰过桥
- 《鸟的天堂》说课稿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四个太阳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火车的故事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棉花姑娘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快乐的节日
-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 画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