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4
《北京的春节》说课
《北京的春节》一文描写北京城春节时的各种习俗,这也是本组教材中的主题性内容。下面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这样,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还是了解那些内容性的东西吗?学生已经六年级了,难道他们还会读不懂吗?显然不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来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要安排一个表格让他们去自己处理信息,便能达成初读感知的效果。
解决了内容,我便把目光转向了文章的写法。首先是详略。老舍写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我们的教学也应有一个详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但一细读,我又发现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详写的,也写异常精炼,没有太多的描写,于是怎么教成了一个难题。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单读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一下子感觉到了除夕的热闹。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事件、情境的罗列吗?若是如此,学生流水账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吗?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就有必要分层次地进行细致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户户、人人、事事、时时等的热闹,这便是精读。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文章写北京的春节,而春节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国上下传统的节日,老舍可写,我们当然也能写,或许我们还能有不同的年味儿呢!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也来写一写自己过年时的美好印象,以达到读与写的结合。
以上是一个个场面的精读,而六年级学生更应该有篇章的概念。怎么解决?我发现文后有两篇阅读链接,同是写春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节》一样教!课时不允许。若是像略读课文一样处理,那么又干吗不直接安排成略读文章呢?既然是链接,必然有其与前文的密切联系,仔细读后,发现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场面的描写,而梁实秋、斯妤的文章则重在局部、个人的感受与描写。且梁实秋与斯妤的文章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梁之文明贬实褒,而斯之文则重在以局部反映整体。这便使我认识到可以利用它们让学生去比较不同的写法来指导自己日后的写作。
有了以上的解读,便相当于有了建筑材料,接下来便是架构框架了。听过了课,我们大家定然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便不再一一讲述了。
纵观自己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足,还望老师们指点迷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叠被子
- 美丽的云彩
- 读《聪明的木娃》有感
- 一次疏忽
- 迷人的夜来香
- 妈妈,我想对你说
- 河口大桥
- 春
- 胆小的乌龟
- 2009年的第一场雪
- 游科技馆
- 我爱家乡的荷花池
- 游后湖公园
- 20年后的我
- 学骑车
- 保持共产先进性心得
- 党员个人整改措施方案
- 复读决心书
- 创建文明校园决心书
- 心得体会-以实际行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 创建“文明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决心书
- 党员先进性心得体会
- 生产安全决心书
- 实践科学发展观决心书
- 竞岗决心书
- 深入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决心书
- 小学生决心书
- 参军决心书
- 作业区安全生产决心书
- 初三中考学习决心书
- 一个经过西化而回归的社会主义情结
- 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
- 关于澳大利亚司法制度的考察报告(1)论文
- 浅谈对我国司法独立问题的几点思考(1)论文
-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 论弱势品牌的营销策略(1)
- 体验营销运作流程解析(1)
-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 全球营销中跨文化管理的分析和运用(1)
-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拓展综述
- 浅论我国动物保护法草案(1)论文
- “天鹅绒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苏东巨变十年祭
- 江泽民科技伦理思想探析
- 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1)论文
-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7第一课时
- 《毛主席在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1
- 《毛主席在花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5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8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6
-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4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5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3
- 《毛主席在花山》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