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之二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不敢、不敢……
- 学煮茶鸡蛋
- 一封家书
- 植树
- 打预防针
- 春姑娘来啦
- 乌龟和狐狸
- 童年的小河
- 难忘的教训
- 最美的风景
- 刘谦的魔术,我破解了
- 老师不在的时候
- 飞向赛场
- 超前教育
- 都是“报警器”惹的祸
- 两委会矛盾的法理学分析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 在中国建立私人破产法的几点设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战争决定权授权的宪法透视
-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
- 中日文化的历史吊诡(一)
- 宪政、自由与正义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试论叶适的道统论
- 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
- 再论宪政的复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老子》思想源自《周易》古经吗?
-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构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八宫卦次图》三维构成之初探
-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索溪谷的“野”》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3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谈
- 《山雨》说课设计
- 《我的舞台》案例
- 《索溪峪的“野”》教学实录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1
- 《蒙娜丽莎之约》课文简说
- 《蒙娜丽莎之约》相关知识
- 《我的舞台》写作特色
-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四
- 《索溪峪的“野”》综合资料
- 《我的舞台》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