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月光曲》教学谈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发卷之后
- 放学路上
- 我最难忘的一天
- 有趣的实验
- 电灯和蜡烛的故事
- 王老师跳绳
- 秋天
- 美丽的中区花园
- 日记二则
- 第一次
- 撒谎
- 一张有趣的照片
- 会唱歌的碗
- 交通堵塞(童话)
- 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 解读语文“标准”
-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 中学英语教学刍议
- 让合作学习焕发生机与活力
- 高中诗歌鉴赏课三层解析教学法例谈
- 体育教学中的情绪辅导
- 培养学生想象 能力浅探
- 高中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 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 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浅谈
-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 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 《琵琶行》教学杂谈
- 《琵琶行》课文导入
- 《琵琶行》课文赏析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人物描写
-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行》教学后记
- 《琵琶行》课堂实录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典型例题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探究性学习述略
- 《琵琶行》知识归纳
- 《琵琶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