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雨点儿》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齐唱《小雨沙沙》的歌曲(课件出示歌曲的歌词、画面)。
2、你从这首歌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从歌词中初步感知雨水与种子的关系。
4、我们不仅要唱“小雨”的歌,还要读读写“小雨”的课文。
(刚开始上课,利用唱歌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结合歌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来说说“雨水”。导入课题时轻松、自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老师巡视指导、帮助。
(看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唱过轻快活泼的歌曲,学生会产生读的愿望和兴趣。)
三、认读生字,自主识字
1、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2、四人小组汇报读句子,教师及时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3、多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4、游戏巩固,做“小猫钓鱼”的游戏。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这一环节的识字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四、读悟结合,积累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 播放课件。(下雨的情景画面)
⑵ 你觉得雨点儿多吗?能数得了吗?相机引出“数不清”。
⑶ 说话训练:数不清的 。
(学生在课文的句子中理解词语,又用词语拓展思维,进行说话,做到了对语言的积累、内化和吸收。)
2、学习2~4自然段
⑴ 继续播放下雨的课件。
⑵ 听,雨娃娃们在说话呢?你听到了什么了?
⑶ 学生想象发言,教师赏评。
⑷ 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他们的对话。
⑸ 全班齐读。
⑹ 同桌互相合作,找一找,哪些是“问”的语言?哪些是“回答”的语言?
⑺ 指导同桌两人合作汇报。
(通过同桌间的分工合作,找出问答的语言,为练习角色朗读作好铺垫,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能力。)
⑻ 指导读好“问”语气。
⑼ 师生互问互答,学生互问互答,同桌两人互问互答,男女生互问互答,全班齐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这也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
3、学习第5自然段
⑴ 播放课件。(雨后植物的变化)
⑵ 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什么变化?
⑶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揭示:雨水可以滋润万物。
⑷ 完成句子:小草从 。
花儿从 。
(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让学生在直观的印象中完成句子训练,落实了课后的句子训练。)
五、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雨点儿还会到哪儿去呢?那儿会怎样呢?
2、你知道雨水还有哪些用处?
(将课文内容延伸,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环境的哭诉
- 吹泡泡
- 秋
- 给快乐鸟王国的一封信
- 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有变化了!
- 春天
- 斗老鼠
- 爸爸、妈妈和我
- 找日历
- 快乐的一天
- 可爱的迷你鸡
- 我生病了
- 快乐的一天
- 我多想成为像爸爸一样的人
- 简短的“一天”
-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 论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现代领导科学的新视野
- 浅谈涉港澳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 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下)
- 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
- 亡灵奠祭中的生命祈盼——“烧纸钱”民俗别解
-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
-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 五帝时代中华文明的重
- 论“气运”
- 中国制度创新的源泉
-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 学校强令学生订购11件校服
- 《和太阳比赛早起》试题及答案
- 三年级语文强化练习题:荷花
-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 三年级语文练习题:荷花
- 语文园地:《槐乡的孩子》
- 小学四年级诵读美文:燕子
- 小学四年级诵读美文:猫
- 三年级语文:《太阳》模拟试题
- 小学三年级诵读美文:翠鸟
- 三年级语文练习题:燕子
- 《爱什么颜色》《金色的草地》必会习题
- 小学三年级诵读美文:荷花
- 三年级语文:《月球之谜》学习指导
- 三年级语文练习题:古诗两首
- 三年级语文:《假如我可以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