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
【背景知识】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
儿童诗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是儿童诗有别于成人诗的最显着的艺术特征,这首诗的作者程宏明是一个成人,但他仍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描写生活。
2、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为了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法相适应,这首诗就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因此这篇课文十分符合《语文新课标》第四条教材编写建议:“选文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这是由两方面的要求决定的;一是儿童诗语言的表达需要,即它必须是诗的语言;二是儿童诗还承担着语言训练的任务,即它必须规范、得体。《雪地里的小画家》文质优美,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1、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韵文,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读。
2、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频字”,例如“啦、用、几、为、加”等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触过,“认读障碍”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防止“识字教学零起点”现象的发生,即预先假设所有学生都不认识这些字,要求所有学生统一经历教师设计的“识字步骤”。
3、在内容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因此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理念】
1、实现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教学实践,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强调通过图画、表演、想像、朗读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体验的频度,加深学生体验的深度。尤其要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语文形式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2、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明显提升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志在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后面的结果固然要紧,但“朗读、观察、讨论、查阅资料”等得出结果的方法和过程更是凸现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之内。
3、实现学科性知识向综合性知识的重心转移:新课程标准倡导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本课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到大自然中观察,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以及“虫、目”这2个偏旁,会写“几、用、鱼”3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这种朗朗上口的儿童文学作品,愿意主动背诵;向往冬天,有一种要发现冬天更多秘密的迫切愿望,渴望到大雪纷飞的冬天,到雪地上去尽情地嬉戏、玩耍。
【教学精彩片段设计】
一、两个识字教学片段比较
(一)
师:学习小组请注意了,这里有11个字,每位同学在小组内“骄傲”地读
一读自己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并且要读得响亮,让小组内的其它同学都能听清楚。
(生小组内学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雨
- 晚霞
- 秋
- 五十七年的大变化
- “朝阳假日”旅游团 ——九寨沟游记
- 游漓江
- 秋天的田野
- 秋天的公园
- 秋雨
- 神奇的房子
- 书包减肥
- 春光无限好
- 秋天的树叶
- 成功
- 美丽的新疆(三)
- 试论历史情景教育
- 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和权利让渡
-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研究(1)论文
- 典权制度存废之再探讨
- 按份共有中优先购买权
- 浅论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的分析
- 让噪音远离科学探究
- 台湾地区全民健保制度实施绩效论析(1)论文
- WTO知识产权协议侵权归责原则
- 试论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 浅谈中外体育社会科学学科进展分析比较
- 关于执行拍卖物上优先权处分的解读
- 武汉市居民网球运动消费情况的研究(1)论文
- 关于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
-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 《范进中举》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关于《儒林外史》
- 浅议《范进中举》
-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学管窥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探究学习价值的生成
-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