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上周,聆听了陈老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收益非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陈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3、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激情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音乐,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课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见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糊涂”老妈
- 我的弟弟
- “活宝”同桌
- 我是快乐的
- 怕打针的我
- 我爱戴的老师
- 调皮鬼
- 我的爸爸
- 让人讨厌,但又让人喜欢的他们
- 我的妈妈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好朋友
- “冤枉”奶奶
- 我和母亲
- 我的爸爸
- 歌尔声学13亿建公寓
- 对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1)论文
- 民主的悖论
- 财产权是自由的守护者
- 论不动产登记制度和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关联与协调---
- 从汶川地震看豫北体育旅游的开发(1)论文
- 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的基本判断和路径选择(1)论文
- 山东体育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1)论文
- 论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1)论文
- 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建途径(1)论文
- 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浅探
- 辽宁省自主创新软硬环境分析(1)论文
- 大型厅堂室内设计中的建筑声学设计方法研究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点思考---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难忘的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