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5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杂谈
〖借助多煤体手段,让学生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问学生“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些什么?”生说:“我想知道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这位教师先让学生找到课文里写小葫芦长出来的句子读—读。然后,教师让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演示。此时,学生异常活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说一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此时的学生,情绪亢奋。他们将课本中的语言与形象的多媒体动画演示结合起来,便知道了小葫芦的生长过程。然而,此时的学生所感悟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这时,教师对学生说:“现在,你们就是种葫芦的人,看,小葫芦经过你们的努力长出来了。”教师再一次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然后问学生:“你会怎么样?”学生说:“我会拍手叫起来。”此时,学生不仅了解了意,而且体会了情。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说的葫芦的生长过程与课文中的语言对比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体会出了情感:种葫芦的人亲眼看到他的劳动成果,心里特别高兴,人在高兴时见什么都好看,所以写(嫩绿的)叶子、(洁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从这个教例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建构知识,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融为一体,知、能、情的培养是在相互结合中进行的。
〖嘉宾进课堂〗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学习。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很想知道为什么葫芦会长蚜虫?为什么葫芦一个一个都掉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虫子、叶、果实之间的关系。课后向身边的人了解葫芦或其他植物的生长知识。教师再组织开个农业知识交流会,学生以嘉宾的身份互相介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们既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又提高了研究的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随笔
- 流逝
- 追忆
- 过客
- 追悔
- 记忆中的雪花
- 简单
- 梧桐涅磐
- 咖啡
- 青春
- 高中
- 共鸣
- 父母的爱
- 随笔
- 穿透六月的眼睛
- 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素养融汇
- 试分析黑白木刻版画中的黑与白
- 做一个好的动画师一定要具备“表演素养”
- 关于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审美艺术分析
- 简析纳粹德国的绘画运动
- 浅论现代数码字体的设计
- 审美意识与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 大型情景舞台剧“巴歌渝舞”研究
- 当代中国艺术与“农民形象”研究
- 浅谈油画人物创作的技法与表现
- 视觉设计中城市导向设计的研究
- 关于艺术心理学的几点体认
- 知假买假的法律分析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钢琴表演中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
- 《珍珠鸟》教学设计
- 《雨点》教材解读一
- 《雨点》教学反思一
-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 精品课《荷叶圆圆》精品课《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案
- 《只有一个地球》
- 汉语拼音《gkh》说课材料
- 《乌塔》教学设计
- 爷爷和小树说课
- 《小池塘》教学反思一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
- 《顶碗少年》教案
- 《白鹅》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说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