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草》教学片断实录

《草》教学片断实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0

《草》教学片断实录

我曾经两次教过《草》这首古诗,然而这两次教学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第一次教《草》是在九年前,当时着重于词意、诗意的讲解和朗读的指导。虽然课堂上我讲得很认真、很卖力,词意、诗意讲得清楚、透彻,学生读得也很正确、流利,但是课堂气氛较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这不是一堂成功的课。

课堂上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这也是当前不少老师遇到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只是把学生当作大容器,不断往里灌,只考虑自己怎么教,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更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六年后,我再次教《草》时,就改变了原来的教法。为了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创设了这样的实物情景。当讲到“野火烧不尽”这句时,我悄悄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小块长有枯草的土皮拿出来,放到讲台上,这时孩子们脸上充满了好奇。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只是说:“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胡老师要做什么呢?你们仔细看着。”于是学生们专注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当我用火柴点燃枯草,草燃完后,就问孩子们:“枯草烧完了吗?”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燃完了,有的说还没有。于是,我请一位认为草烧完了的同学上来,让他拨开泥土仔细观察,并问发现了什么。他恍然大悟地说:“噢,原来还有草根没有烧着呢。”接着我让大家看土里的草根。趁此机会告诉孩子们,枯草虽然烧完了,但草根还埋在土里。当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徐徐吹拂的时候,便又长出嫩绿的小草来。从而引出诗的下一句“春风吹又生”。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采取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有的学生说:“我从中理解了词意和诗意。”有的说:“我知道了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还知道了小草为什么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的说:“我知道了通过做实验和仔细观察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发现。”没想到,这堂课学生还有意外的收获。孩子们不仅学得兴致勃勃,趣味横生,使他们轻松地理解了诗的涵义及意境,而且对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也有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教给了孩子们一种学习方法,即对生活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做实验也是解决某些问题的好方法。

《草》的第二次课堂教学被激活了,究其原因,只是加入了这么一段“小插曲”,巧妙地运用了一块草皮,创设了有趣的实物情景,营造了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孩子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置身于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枯燥乏味,以至于抑制了主动学习行为。这是情景教学法,它可分为真实情景和虚设情景。这堂课是运用了真实情景教学。在教学中,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法,教法必须服从学法,最终目的就是要激活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使每堂课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使他们或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或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的导入、推进及结课诸环节的设计上下功夫,注重创新,使学习语文成为学生最神往的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过年
找春天
我做文明小市民
秋天来了
我是仙子
赏月
夸家乡
春天来了
春雨
青岛的美景
假如
捉迷藏
胡柚之乡
下雪
论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1)论文
浅谈我国复合型违宪审查模式的构建(1)论文
论宪法监督是依宪治国的关键(1)论文
研究宪法原则的特征(1)论文
探析宪法监督秩序与正义价值的冲突与协调(1)论文
谈宪法监督秩序与正义价值的冲突与协调(1)论文
谈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完善(1)论文
谈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义务的必要性(1)论文
浅析我国公民知情权(1)论文
探析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完善(1)论文
浅论从人权视角考察我国宪法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1)论文
南非宪法法院的“合理性审查标准”介评(1)论文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思考(1)论文
从比较法看司法制度中的宪法原则论述(1)论文
探析中国罢工权立法焦点(1)论文
重视积累 加强实践──《观潮》教学设想及点评
《观潮》教学反思
探幽览胜 渐入佳境──《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观潮》教学案例及反思
水与乳的交融──由《观潮》教学片断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整合
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教学设计与解读
钱塘江潮文化研究──《观潮》综合性学习作业设计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研究式教学的点滴体会──谈我在《观潮》教学设计中的做法
养精蓄锐成语言──《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