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关于《泉水》的课后反思
这次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是我校第一次在全校青年教师中举行的以考核青年教师真实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大型教学活动。这次活动旨在测试各青年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它从得知上课的内容到正式上课中间只各了短短的一天时间。这一天。老师们要在没有教学参考、教案参考的情况下,独立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学生在课堂的各个训练点,并撰写出教案。相信每个老师通过这次的活动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本次活动能够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培养教师对教材的独立把握能力,发掘自身的尚未发挥的能力,展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对课堂的驾御能力。
本人在这次活动之后,也得到了很多的启示。
本次上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泉水》一课。课文的开头有这样段话明确指出这篇课文的设置目的:希望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文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生字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因为是开课而忽视或省略了这个比较难教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希望这次的课能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力争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始终爱读、爱说、爱想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由此,本人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采取轻松的、诙谐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对果树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本人问:“泉水,你想对梨树说什么?”,“苹果树,你想读泉水说什么?”等,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就是果树、就是泉水。由此扩展到对“泉水还会经过,哪里帮助谁?”的想象说话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说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认读新词语的时候,本人用课件实行了一场竞赛:和屏幕上的小朋友竞赛。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非常踊跃。这样,本人从学生的角度运用了童趣的语言,和学生亲切地交流,成功地实现了让学生愿意读,愿意想的目的。
新课程对学生的通过学习掌握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视,强调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求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一小见大。本人在《泉水》这篇课文进行设计时,已经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但基于这堂课是第一课时,从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仍十分重要出发,决定第一可是侧重语言文字训练,而将训练学生能力这个方面的训练放在第二课时。就算这样的设置使第一课上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于学生来说,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第二课时本人的安排是要学生对这则故事编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要义的理解,对无私帮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希望通过表演能使他们在无形中背会课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之后,插入课外的一篇文章,同样是童话的形式,但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帮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句。最后,将课文中所要体现的精神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学生能给自己的同桌写一句话,说说他曾经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好事,并对他加以表扬。
当然,从这次的独立备课上课中,本人也发现在朗读时对教学方法的处理还不到位,显得呆板,重复,“朗读要体现层次”这个原则还没有做好。即使和过去比已经有所进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电脑
- 老鼠
- 春雨说了什么?
- 小诗一首
- 大自然的馈赠
- 在一起
- 问大树
- 我的诗
- 梦
- 夏天到
- 中国奥运
- 云
- 小蜗牛
- 下雨了
- 春天到
- 浅析税收代位实现应注意的问题
- 广谱存在论对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继承和创新
- 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税收优惠助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转型
- 论我国房产税征收
- 谈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模式
- 布迪厄:文化与权力
-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 路德及孔子的政治观与香港政教的反思
- 谈税收筹划在企业中应用
- 论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新趋势
- 从内部看哲学的半个世纪
- 铁路物流业的税收筹划
- 理性的定位与思想的复兴
- 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难点
- 猫捉老鼠
- 《槐乡的孩子》教学后记
- 《槐乡的孩子》近义词反义词
-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采槐米──扩写《槐乡的孩子》
- 《槐乡的孩子》教学杂谈
- 茶乡的孩子──学《槐乡的孩子》
- 给槐乡孩子的一封信
- 我与槐乡的孩子作对比
- 读《槐乡的孩子》有感
- 炎热的天气──仿写《槐乡的孩子》第3段第2句
- 《槐乡的孩子》教学片断赏析
- 略读课文,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用昔日的童年触动学生──《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槐乡的孩子》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