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三个儿子》教学谈
四川省泸州市英才外国语学校 钟永鸿 《三个儿子》是小学三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其中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一个在翻跟斗,一个在唱歌,只有第三个儿子接过妈妈的水桶。一位老爷爷在旁边说:我只看见一个儿子。对教材的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的确定,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只想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和教后的一些体会:
一、认识略读课文,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1、读题,说说题目上有与原来的课题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很容易发现“※”,说明这是略读课文的标志。怎样学习这类课文呢?
2、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制定目标→自主学习→汇报情况
二、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1、读“阅读提示”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
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些什么?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读课文提问题,制定了一个学习目标:
这三个孩子今后的发展会怎样?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但价值都不大,这个目标是老师提的)
三、学生围绕这四个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四、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在汇报第一个目标时,多数学生都能说:只有一个儿子帮妈妈提水,为妈妈分担重担,只有他是勤劳、孝顺的孩子,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2、在汇报第二个目标时,学生只能说要帮父母择菜、洗碗、扫地等。
(我觉得学生已经懂得了为父母分担家务,就没有提更高的要求。)
3、在汇报第三个学习目标时,很多学生都积极争取起来讲故事,但只能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讲出来,讲得并不生动、形象。
(只有两个同学讲了后就下课了)
下课后我想:
还有一个目标没有完成,而且有的目标完成得并不好,能不能再上一个课时呢?由于是平时,所以,我上了第二课时。没想到,第二课时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继续讨论第四个学习目标
说实话,在上课之前我都在想:第三个儿子的发展应该没有前两个儿子的发展好,这个目标的制定会不会影响编者的意图呢?但经过讨论,学生的回答令人欣慰:好嗓子的那个将成为歌唱家;大力气的那个将成为体育明星或将军;第三个儿子勤劳,他什么都可能成为(科学家、总经理、大老板、领袖、教师、医生、百万富翁等)因为他勤劳。如果前两个儿子没有“勤劳”这个品质,也不可能成为歌唱家,不可能成为将军,不可能成为体育明星。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孩子们的能力不可小看。紧接着,我采取了下面的方法:
二、给出四种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
分角色朗读2改写成诗3编成故事讲4编课本剧演。
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好后分组合作学习
教师到各组巡视指导。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选择分“角色朗读”和“编故事讲”的同学多,选择“编课本剧演”的有十多个,选择“改写诗”的只有一个。但从汇报的情况看,表演和改写诗的学得最好。表演的那个组基本作到了有声有色,还有人在旁白叙述。改写诗的同学汇报后,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内容如下:
三个妈妈去拎水,三个妈妈提水回,只有一个好儿子!
两个妈妈夸孩子:一个孩子翻跟头,
我的孩子力气大!一个孩子唱着歌,
我的孩子嗓子好!一个孩子接水桶。
一个妈妈不说话。爷爷一旁笑着说:……
课后,我把改写诗这个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积极性很高,写出了三字经、四字歌、七言诗等。
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想:
我们应该大胆地相信学生,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绿色网吧
- 看烟花
- 难忘的经历
- 欢乐的六一节
- 捡螺丝钉
- 一件小事
- 迎新年
- 课外活动
- 吃年饭菜
- 过大年
- 沙池上长草了
- 难忘的夏令营
- 让座
- 烦恼的星期天
- 小制作
- 合理设计作业 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
-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途径探讨
- 化学教学中的非线性现象及对策
-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 电子技术教学培育学生能力
- 浅谈从教材改革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 九年级化学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的创新路径
- 例析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方法
- 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 高中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结合
- 谈化学“情景课堂”的情景的有效创设分析
-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分析
- 浅议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搭石》内容分析
- 匠心独运 巧妙解词
- 《搭石》结构分析
- 《搭石》词句积累
- 《搭石》课后题解
- 《搭石》课文赏读
- 《搭石》近义词反义词
- 听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有感
- 《搭石》词语解释
- 《搭石》阅读提示
- 《搭石》写作特点
- 《搭石》难句解析
- 匠心独运 巧妙解词
- 《搭石》中心思想
- 《搭石》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