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0
把语文的根留住──听于秀凤老师上《金色的草地》有感
也许是听过几节名师的课的缘故吧,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眼高手低的一分子了。今天听于老师的课,总在盼望“出彩”之处,而这种期待未能成真,却使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听我的老师上课时的情境。我知道,是于老师课堂中一些传统的东西唤醒了我──一名在新课程理念下成长的年轻的语文教师,那传统的东西就是语文的根。仔细想想,可以分为两点:
一、字词教学体现基础性
三年级上册的学生学习字词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于老师的指导真实有效:开小火车时,于老师说:“好他读得正确,你就跟他读。”;写生字时,于老师说:“请你说说我在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第二课时开始,于老师把听写引进了课堂。学生就是在这思考、分辨的过程中学会了生字。关于词语,于老师在安排了开小火车读以后,在“再读课文”的环节中安排了词意的理解,有重点地选择了“一本正经”“引人注目”这两个关键词,为学生理解课文扫除了拦路虎。这样做,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体现积累性
于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学生喜欢的片断,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但是她又不止于此,而是把积累引进了课堂,有两处体现:
1、精读课文时,老师说:“其实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表现了作者对草地的喜爱,你能不能找出来,拿出笔抄下来。”抄完了,让学生交流一下,你抄了哪个句子,为什么抄。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可很多时候,怕费时,我们把这么重要的环节移到了课外,真是罪过。
2、引进两首小诗后,于老师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其中的一首,这些是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很多时间的,可于老师不惜重金,扎实地对学生进行积累,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另外,于老师的一些细节,比如说“轻轻地把书放在桌子上”;于老师的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于老师的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亲切自然的教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于老师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方法就像一股清新的风拂过脸颊,嗅一嗅,感觉到风里有“本色语文”的味道。
当然,今天于老师的课没有让我激动,这可能与音响效果有关,但还与我的预设的期待有差距有关,与课的不够味有关:
1、字词的检查不落实:
读生字的时候,于老师说:“把生字从词里抽出来,单独见面,看看能不能认识。”接下去学生自由读了一遍,老师没有进一步检查,我想,很多中下水平的学生是滥竽充数的。学“一本正经”这个词的时候,老师说“一本正经什么样子?谁能读出来?”然后一名学生读,读得不怎么样,但教师评价是“你读出来了”,其实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做个动作,并让学生谈谈谁什么时候是“一本正经”的。理解“引人注目”时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什么是引人注目的?”。
2、朗读的指导不到位:
教师在重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范读。在学生泛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有重点句的练读。于老师在处理朗读教学时,没有很好设计教学思路,只是泛泛而谈,那么有趣的课文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学生的情感无法得到深化,朗读只停留在“通顺、正确”的层面上,“有感情”就无法实现。这是本节课的最致命伤。(课内朗读的指导都没有到位,后面引进了两首课外小诗,有点过余仓促了)
3、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落实:
这篇课文的第三小节是理解的重点。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汇报,其中有一个男孩是说“除了花的变化,还有阳光也在变化,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草地变颜色的。”教师对这个回答不置可否,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除了作者的发现,你自己还有新的猜想,真是一名爱动脑筋的学生。”并鼓励他。后面一名女生一边说一边自觉地用手的动作表示,这多好呀,可是老师没有抓住。可以让同学们都动起来,用动作来理解,来体会。
语文课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课,我时常在想,能不能找一根主线,把语文教学中的“识、书、听、说、读写、法、习”这几颗珍珠串联起来,让学生学得扎实的同时,又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本节课留住了语文的根,我觉得如果能够“留住学生的心”,那就更好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炒菜
- 口袋怪兽我搞不懂你
- 快乐秋游
- 学骑自行车
- 难忘的一晚
- 今天没有作业
- 体验“龙卷风暴”
- 我懂得了诚实
- 第一次坐飞机
- 对长辈有意见该怎么说
- 快乐的十分钟队会
- 学游泳
- 中秋赏月
- 值周
- 搞笑的数学周
- 动物趣闻
- 中职卫校多学科实验动物综合应用研究
- 红田鱼无公害稻田养殖试验研究
- 八大经典昆虫仿生设计
- 乡镇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探析
- 自然界十大怪异昆虫
- 十二种动物巨无霸
- 调整基层免疫工作 提高动物防疫质量
- 流式细胞仪分离奶牛精子性控效果的试验研究
- 人格性与动物
- 动物的特异功能
- 猪源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黄沙鳖庭院标准化仿生态养殖试验研究
- 青海细毛公羊与当地藏羊杂交改良试验
- 水产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
- 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桥》一课教学反思
- 体验、情感、生命──《桥》教学案例
- 以“桥”为线索教学《桥》
- 《桥》课例反思
- 《桥》教学反思
- 《桥》教学课例
- 《桥》教后反思
-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⑵
- 实实在在 真真切切──《桥》赏析
- 品读感悟在《桥》教学中的尝试
- 读出精彩──《桥》教学案例
-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⑴
-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 阅读教学中感悟策略的灵活运用──《桥》教学案例
- 请换一种评价──《桥》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