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爬天都峰》教后记
《爬天都峰》一文教学,我用了三课时。印象最深,效果最好的是第三课时。前面两课时教学,我从生字词语教学到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初步领悟文义,做得很慢。第三课时我下载运用了两个课件,一个是动画版的朗读课件,另一个是着重于帮助理解文章的教学课件。
上课伊始,学生因为是本学期第一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异常兴奋,纪律不是很好。我马上打开朗读课件,把声音放大些,让他们的讲话声音被课件里优美的朗读盖住。学生渐渐安静下来,比较投入地欣赏朗读与画面。接下来,我让学生翻开书,试着和朗读声一起进入课文,轻声跟读。他们渐渐地把感情融入更多了。
在朗读课文后,我打开了另外一个课件,引导学生们看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读有关的词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着重让他们读出感叹词,并带形体表演朗读。接着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上的天都峰是什么样,用自己的词汇一起形容感受到的天都峰的高耸入云,阶梯陡峭。
然后我问学生:“如果你站在山脚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再进入课文和作者的感受比较一下是否一样?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自然就进入了状态,和作者有同感了。“真叫人发颤”“我爬得上去吗”引导学生读好问句与感叹句,就能让他们体会出作者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接着我问:“‘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是谁在说话?”引导学生进入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深入学习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读出问句的语气,说出问号包含的疑问。“你这么小,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年纪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天都峰?”表面上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
后面的教学就围绕怎么爬山以及“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顶进行讨论。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就能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和“我们”上山后的喜悦。正因为有历尽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所以在“我”和老爷爷的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对方的鼓励的感激之情。由此,学生们领悟到: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本课教学虽然是承前教学,但因为有课件的加入,使得教学生动了许多。学生若是能与课文文本接触更近,效果会出奇地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聪明的妈妈
- 我和书的故事
- 我爱我家
- 感谢
- 妈妈,请放手
- 我想变成一张床
- 可怕的香肠
- 我与书
- 我的仙境
- 感恩之情,承载在一张纸上
- 我心目中的家长会
- 作业风波
- 永远的伊莎贝拉
- 爱的鼓励
- 感谢爸爸
- 浅谈工程跟踪审计的实施
- 科技兴院 争创一流(1)论文
- 司法会计鉴定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差异
- 浅探民营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论文
- 论品牌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1)论文
-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新动向及审计策略
- X X 科技集团工资管理制度(1)论文
- 中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研究思考
- 会计舞弊行为审计方法初探
- 公司类贷款客户关联企业识别及相关问题审计方法探析
- 谈以信息化为动力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1)论文
- 议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1)论文
- 浅议公司舞弊及舞弊审计
-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从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
- 财务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的关联性分析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 《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