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王维简介
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家
- 哈哈镜
- 周末寻春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粗心的老爷
- 滑旱冰
- 以感动为话题的——感动
- 我的妈妈
- 梦中的体育馆
- 可爱的泡泡糖
- 与诗同行
- 让妈妈感动的事情
- 我的家
- 牧羊犬
- 看猫咪小贝
- 新闻特写的写作
- 广播新闻的概念
- 广播新闻的特点
- 新闻特写的种类
- 答记者问的采写
- 新闻特写的实例一
- 新闻特写的概念
- 新闻评论、本报评价员文章
- 新闻评论的特点
- 短评、编后(新闻评论)
- 广播新闻的种类
- 答记者问的实例
- 答记者问的特点
- 新闻评论的概念
- 新闻特写的特点
- 浅谈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
- 强化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研究(1)
- 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完善(1)
- 完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1)
- 国企大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新思维(1)
- 浅析无形资产新旧准则之差异(1)
- 信息技术对会计控制的影响及对策(1)
- 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的法律诉讼问题研究(1)
- 试论政府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1)
- 会计委派重创新 “四个结合”求突破(1)
- 论成本分析职能在价值链成本会计中的应用(1)
- 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应用(1)
- 编制合并报表时准备金账户的抵销处理(1)
-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搞好审计工作的思路(1)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教学设计之四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一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三
-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教学设计之七
- 《称象》教学设计之三
- 《称象》教学设计之五
- 《称象》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教学设计之六
- 《称象》第二、三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之二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