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诗歌鉴赏多向思维示例──兼谈《夜书所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分析。
这是我校五月份高三一模拟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赋分10分,每小题5分。
从两个方面设题,1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2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体会。两个小题都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在限制中有开放,只要学生就其感受较深的一点来谈,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合情合理即可。鼓励个性化、创造性的鉴赏,命题不给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这种题型设计非常吻合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中有关诗歌鉴赏的精神,有利于真实地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水平。高考命题有一种趋势,诗歌鉴赏鼓励多向思维,倡导个性体验,嘉许创造性的见解,师生备考时,多找一些这样典型的试题来训练思维,这是很有好处的。现在整理一下我校学生的分析答案,扼要分述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题:
1、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第二题: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3、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4、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5、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6、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7、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书之乐(1)
- 读书与快乐
- 少年心事
- 窗外的喇叭花
- 读书之乐
- 读书之乐
- 读书之乐
- 读书之乐
- 酸辣面鱼
- 我的老师
- 语文,我怎样做才能提高你?
- 学好语文的方法
- “六一节”的来历是什么?
- 名人与读书
- 那难忘的1分钟
- 广汽本田 任务式培养点燃“新人才引擎”
- 海南航空 开展一段“走心”的启航之旅
- 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 抵达虚无以后
- 天津石化 “新人训练营”锻造“企业人”
- 浅谈《洛丽塔》叙事中的障碍与盲点
- “一剧两星”政策的市场影响及有限性分析
- 网易游戏 “分享文化”释放人才创造力
- 阿勒泰的角落
-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 浅谈小学生想象作文的指导
- 运用O2O思维设计混合式学习项目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与成长叙事
- “流水账”式的作文成因及对策
- 悲剧,与我无关
- 中学生快速作文法质疑_语文论文
-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_语文论文
-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_语文论文
- 由简到繁读懂自然段_语文论文
- 中学文学教育纵横谈_语文论文
-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_语文论文
- 中学生作文应有定“法”_语文论文
- 中学生作文心理分析与导向_语文论文
- 中学诗歌教学策略_语文论文
- 中学生作文构思的创新_语文论文
- 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_语文论文
- 中学生作文灵感来源初探_语文论文
- 电教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 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_语文论文
- 电脑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_语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