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桥梁发展史
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时,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出现了架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
建于1706年的沪定铁索桥跨长约100米,宽约2.8米,由13条锚固于两岸的铁链组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渡此桥,由此更加闻名。
灌县的安澜竹索桥建于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索桥,全长340余米,分8孔,最大跨径约61米,全桥由细竹蔑编粗五寸的24根竹索组成,其中桥面索和扶挡索各半。
在秦汉时期,我国已广泛修建石粱桥。世界上现在是保存着的最长、工程最艰巨的石粱桥,就是我国于1053~1059年在福建泉州建造的万安桥,也称洛阳桥,此桥长达800米,共47孔,位于“波涛汹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桥以磐石铺遍桥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础的开端,并且独具匠心地用养殖海生牡蛎的方法胶固桥基使成整体,此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造桥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水文条件下建成如此的长桥,实是中华桥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桥,也是最令人惊奇的一座粱式大桥,此桥总长约335米,某些石粱长达23.7米,沿宽度用三根石粱组成,每根宽1.7米,高1.9米,重达200多吨,该桥一直保存至今”历史记载,这些巨大石梁桥是利用潮水涨落浮运建设的,足见我国古代加工和安装桥梁的技术何等高超。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米,宽9米,拱失高度7.23米,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我国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明朝时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进了友谊。
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胜利建成,结束了我国万里长江无桥的状况,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正桥为三联3X128米的连续钢桁粱,双线铁路上层公路桥面宽18米,两侧各设2.25米人行道,包括引桥在内全桥总长1670.4物,大型钢梁的制造和架设、深水管柱基础的施工等,对发展我国现代桥染技术开创了新路。
1969年胜利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并使用国产高强钢材的现代大型桥梁,正桥除北岸第一孔为128米简支钢桁粱外,其余为9孔3联,每联为3xl60米的连续钢桁粱。上层是公路桥面,下层为双线铁路,包括引桥在内,铁路部分全长6772米,公路部分为4589米,桥址处水深流急,河床地,质极为复杂桥墩基础的施工非常困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显示出我国的建桥事业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是我国桥梁史又一个重要标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厚厚的资料帮我赢了小升初
- 没有证书,如何备战小升初?
- 激烈竞争中胜出,我上了理工附
- 6年级才开始学奥数也会成功
- 我的成功来自三方的共同努力
- 小升初战役给了我血与泪的洗礼
- 为小升初加码,我仅用了两年
- 兰
- 考入重点中学需要“双重保险”
- 小升初做到这些,就能大显身手
- 学数学,我有“十八字方针”
- 关于奥数,我的小升初工作报告
- 小升初就像韩国泡菜
- 我做好了上师达的一切准备
- 跳起来,是为了够得更高
- PowerPoint在水利汇报中的一些难点浅析
- 论电子杂志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 计算机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
- 基于访问趋势的热点副本创建策略(1)
- 用Visual Basic 5.0开发无线通讯数据采集应用程序
- 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安全维护(1)
- 基于Web Service的医疗机构信息交换平台的研究(1)
- 电子商务对企业会计系统的影响(1)
- 基于遗传算法的排课系统(1)
- 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及其策略(1)
- 电子商务中的逆向物流管理(1)
- uC/OS-II内核超时等待机制的分析(1)
- 机房旧机升级之做法(1)
- 电子商务与中国医药虚拟市场发展(1)
- B样条曲面拟合方法在人体测量中的应用(1)
- 《儿童诗两首》考点练兵 基础篇
- 《儿童诗两首》趣闻故事
- 《儿童诗两首》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杨氏之子》重点字词梳理
- 《儿童诗两首》考点练兵 写作篇
- 《杨氏之子》老师语录
- 《儿童诗两首》整体阅读感知
- 《儿童诗两首》美文欣赏一
- 《杨氏之子》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
- 《儿童诗两首》教案一
- 《儿童诗两首》重点问题探究
- 《儿童诗两首》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儿童诗两首》美文欣赏二
- 《儿童诗两首》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 《杨氏之子》重点与难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