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8
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
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们:双峰插云的景观。南宋时,从凤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
明代的李流芳,却主张到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
清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赏景位置则移易到湖上,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遥指云中峰峦,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看尘寰的宏阔高远。故陈璨《双峰插云》诗云:(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以不相连。晚来新雨未雨之时,四山云锁二尖。)
后来钟毓龙在《说杭州》中也提出:(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此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桥畔。)湖中之景变成了陆上之景。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党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群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童话节
- 铅笔、橡皮和转笔刀
- 春天的小雨点
- 三兄弟争功劳
- 我是哈利
- 未来世界的机器人——我们的好朋友
- 乌鸦找颜色
- 争吵
- 人类的噩梦
- 我来到了霍格洛兹
- 团结就是力量
- 月球设计师
-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 “蓝色”乌篷船
- 木青蛙的故事
-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两个优化
-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 忌体罚,更忌“心罚”
- 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初探
- 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
-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 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 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 班级管理中严与宽的辩证关系
- 中学德育要夯实做人的基础
- 小学中高年级电脑绘画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 自然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 从一元到多元:重建高教评价标准
- 眼神·动作·话语──读《用心灵去倾听》有感
-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导学
- 《用心灵去倾听》写作特色
- 让生命更美好──《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 《只有一个地球》相关链接
- 《只有一个地球》句子解析
- 《只有一个地球》近义词反义词
- 《用心灵去倾听》文章主旨
- 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有感
-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 《用心灵去倾听》结构分析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故事
-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题解
- 《用心灵去倾听》难点解析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