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7
在反思中成长──《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鳄鱼和小公鸡
- 小兔运南瓜
- 玩跷板
- 等明天
- 捉迷藏
- 捞皮球
- 神奇的羽毛
- 让路!
- 小猴淘淘
- 小猴子开快餐店
- 出色的出租车司机
- 春夏秋冬的故事
- 放风筝
- 小猪过河
- 小白兔拔萝卜
- 农村税费改革中农村债务的思考
- 对农民负担问题的理论思考
- 村民自治中的村民委员会定位分析Ⅰ
- 制约农民致富的制度分析
- 欧村实验分析报告
- 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
- 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 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
-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
-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 村委会选举中的违法现象与纠正对策
- 关于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思考
- 关于加强县级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探讨
- 论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 天津软翅风筝
- 贾平凹自析文学人生
- 中国风筝的玩法
- 现代风筝
- 风筝分类
- 北京沙燕风筝
- 风筝的主要流派
- 贾平凹短评
- 《风筝》词语解释
- 贾平凹主要著作目录
- 风筝简史
- 《风筝》学法指导
- 《风筝》近义词反义词
- 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 风筝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