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从学生需要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学生需要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本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3

从学生需要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学生需要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本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小学 蔡 煜 一次,在学习《太阳》一课时,我请一位同学读了第三自然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读完后我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介绍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在前面两个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这个问题简直太简单了。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表面温度有6000℃,2500倍这里用了举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及时进行了肯定。

课堂正在这样顺利地进行着,正当我想转入下一个环节时,轻轻地传来了一个异样的声音:“温度那么高,他(指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语气怀疑中有一丝不服气。我一看,这个同学叫吴佳超,上学期刚刚转入我班的,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上课很专心,肯动脑筋,发言也非常积极。他的怀疑很有道理,确实,这么高的温度,连钢铁碰到了都会变成气体,怎么测量啊?这说明吴佳超同学非常理解这句话,这个疑惑是他积极思考的结果。也说明他敢于对课本提出疑问,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啊,但他提这个疑问时声音很轻,说明他不怎么自信。我如果听之任之的话,会大大挫伤吴佳超的自信心,打击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可是,这个问题我也不能解答,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算了,先不予理睬,这不就是“冷处理”吗?可又转念一想,这不是吴佳超同学需要知道的问题吗?而且凭我的经验,这也是其他同学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总不能对学生的需要置之不理吧。怎么办呢?对了,何不把这个问题抛给同学呢?说不定同学当中有人能解答,他们的知识比我丰富,即使没有同学能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推测一下,可能会用什么方法的,先让他们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讨论。于是我问:“刚才吴佳超同学的问题有同学能回答吗?就是‘太阳的温度这么高,人们怎么测量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饶有兴致地互相小声嘀咕起来了,看来这确实是其他同学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幸亏把它抛出来了!班级中有很多同学对这类问题有兴趣,尤其是陈溯,对这种有挑战性的问题他总是能说上几句。只见他“呼“地站起来说:“肯定是用先进的仪器测量的呗”“钢铁碰到他都会变成气体,仪器怎么碰到它啊?”不知是谁,反问了一句。陈溯不甘示弱:“用仪器就不一定要碰到太阳了呀”这句话激发了另外一个同学的思维:“可能是用卫星测量的”……

才争论了不到两分钟,就又有一个叫韩秋枫女同学站起来了,她非常认真地说:“老师,老师,你看,这里是‘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是‘估计’,就不是真的2500倍。”她为她的发现激动着,我也为她的发现激动着,因为刚才本来下一个环节就是要在“估计”两字上做文章了,我是这样预设的:

1、出示“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和“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面温度的2500倍”;

2、读一读,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3、“估计”是什么意思?

4、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现在居然在同学们的争论中引出了这个“估计”,难道我不该为我学生的发现激动吗,不该为他们感到自豪吗?当时,我简直感到了一种幸福,急不可耐地问:“是啊,其他同学看到了吗?估计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同学们也被韩秋枫的发现镇住了,停止了争论,都低下头去找“估计”,然后很快就又有很多只手举起来了。啊,在我看来,这是多么和谐而又美丽的一种情景,真是“无心插柳成荫”啊!正当我在为同学们自己发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沾沾自喜时,还是那个吴佳超站起来了,他说:“老师,表面温度下面没有用估计,就是说‘有6000℃。”有了第一次的经历,这次他再也不是小声地自言自语了,自信中似乎还夹着一丝自豪。“是啊,是啊,没有估计,说明太阳的表面温度就是6000℃,怎么测出来的呀?”很多同学附和着他,又回到刚才这个问题了。这时,我及时进行了刹车:“同学们真肯动脑筋,看书看得出问题,这一点蔡老师要向你们学习,但这个问题蔡老师也无法解答,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资料怎么样?”同学们情绪非常高涨,大声回答:“好!”

这堂课在同学们有力的叫好声中结束了。回到办公室以后,我立即在网上查找了有关的资料,知道了太阳的表面温度经过测量确实是6000℃。第二天一早,我走进教室,许多同学也都急着向我汇报他们查到的一些资料。

【我的思考】

“太阳的温度是怎么测量出来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留给了我深深的思考:

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是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这节课虽然由于吴佳超同学那一句轻轻的疑问而没有完成预设的任务,但是,课堂中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探究的热情,使它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我们的收获并不小!

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如何真正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通过这堂课,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

我们总会碰到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喜欢刨根问底,有的学生常有另类的想法,这些问题和想法都会让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只要他们的问题和想法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积极引导,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并把握时机合理调控学生的情绪和讨论进程,适时提示、点拨、答疑,诱发创新灵感。常此以往,学生才会敢问敢想,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是有问题的,那么为什么要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呢?为什么不能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呢?

第二,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知识浩瀚无穷,老师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老师也不可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学习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我们的引导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借此初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三,教学设计动态变化:

我们的教学不是为教案服务,而是为学生服务。所以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学生需要什么,喜欢怎么学的角度,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目标,能随机作出相识应的调整。这样,才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附〗

问题:太阳的表面温度是怎样测出来的?

解答:我们不能拿温度计到太阳上去,那怎么量太阳的温度呢?我们直接接触到的是太阳光,通过太阳光就可了解太阳的温度。将一个直径1米的凹面镜对着太阳,逐渐调整焦点,当得到了一个小硬币大小的太阳像时,把一片金属放在焦点上,金属片立即弯曲熔化了。测定焦点上的温度是3500摄氏度。因此,太阳上的温度绝不会低于3500摄氏度。

人们又通过对温度和光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也逐渐地掌握了太阳的温度。太阳温度可以根据它的颜色估计出来,平时看到的是金黄色的,考虑到地球大气层的吸收,太阳颜色就与6000摄氏度的温度相对应。另外,通过测量太阳的总辐量、光谱分析和射电技术等方法,也能证明太阳上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当然,这是太阳的表面温度(也就是说,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太阳光球层的温度)。至于太阳中心的的温度,据推算,大约有2000万摄氏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再见吧!SARS!
世界有爱才美丽
友谊地久天长
坚持
无私的友谊
0的联想
爱超越一切
得失
虽失去曾经,但还有未来
教师节的礼物 ——看图
广交益友
以棋达意,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
让环境污染远离我们
我想对您说……
今天
试析网络平台中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策略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浅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理论课程综合功能
浅析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五个“统一”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刍议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
浅谈创新理论课内容实现素质教育目的
试论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分析
关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贵探索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探析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与职业影响
浅析科研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特色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探讨
浅谈独立学院文学专业分散实习管理方法探索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范进中举》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学管窥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浅议《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范进中举》浅析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关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范进是广东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