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太阳》教学后记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知。《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少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
……我尽量让学生设“疑”。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上查找资料。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最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此外,像什么“太阳风暴”、“太阳黑子”、日珥、耀斑、日食……学生知道得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探究太阳奥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根据学生找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和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个介绍太阳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排版、校正、设计动画、如何链接……无形中学生又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拓展了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为了求知,让学生去疑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晋江
- 校园里的秋天
- 嵊州大桥
- 大桥
- 美丽的第七小学校
- 家乡的雁塔
- 盆景
- 春雨
- 观灯会
- 假日里的街市
- 我们的“乐园”
- 瞬间的相逢
- 家乡
- 校园春色
- 我们的校园
- 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1)
- 浅论顾城诗歌中的苍凉和悲哀情调(1)
- 汉语方言中的指示叹词(1)
- 浅析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从“羊大为美”说起(1)
- 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研究(1)
- 运用系统审计 提高审计质量(1)
- 审计合谋的成因及治理防范(1)
- 从“受托责任观”看绩效审计(1)
-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与风险防范(1)
- 如何重塑CPA审计信誉(1)
- 审计职业判断在报表审计中的应用体现(1)
-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
- 浅谈审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1)
- 论经济责任审计执行主体的选择(1)
- 浅谈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对策研究(1)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近义词反义词
- 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杂谈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语言积累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品读感悟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读后感
- 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感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赏析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记
- 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引起的思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好词好句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及反思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难句解析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