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30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观潮》课后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与文章思想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或一些肤浅的问题,这主要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所致。我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消除他们紧张压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帮助他们树立质疑的信心。学生过了“敢于提问”这一关后,我在课堂上重视的就是如何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执教《观潮》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完课文的第二部分,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刚才,我们观看了投影,读了课文,仿佛也随着人流亲临了钱塘江,看到了潮来时壮观又奇特的景象。那么,课文的第二、第三节介绍了什么呢?听老师来读读这两节,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强调了哪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
接着,我在范读时就特别强调了几处可以提问的地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注意倾听的同学都能问出这样几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市的盐官镇为什么是观潮的最好地方?这几个问题恰恰是课文内容的空白处,需要通过资料的补充来解决的。而此时通过学生的质疑正好给了教师补充资料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很自然地渗透了质疑方法的指导,又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习了课文,我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特殊景象,每年一度的霉雨季、发洪水。学生在交流感悟中,思维受到了碰撞,对于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引导质疑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补充资料,其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释疑,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走向深入。此时,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
是否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其释疑呢?我以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做及时的筛选。对感悟中心有帮助的问题或是对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有帮助的问题,都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释疑,而对于那些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则可放在课后,通过存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兴趣。
因此,我在执教《观潮》时充分利用了其中一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来为学生感悟课文的中心服务。释疑前先请学生观看几幅图片:埃及金字塔、黄果树瀑布、万里长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些奇特的景象与我们今天所看到钱塘江大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这些景象在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看到,而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只有一天──农历的八月十八,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中心。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奇”才吸引了太多太多的人,课文学到这里直接引出另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描写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不难释疑,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涌潮现象难得一见,这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这一问题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敬佩的人
- 我的爸爸
- 我的妈妈
- 像蜡烛的老师
- 精神不跨人生不败
- 失败的英雄
- 美好的心灵
- 我的同桌
- 感动人的一瞬间
- 天使的“七宗罪”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老师,你偏心
- 哥们
- 伞
- 我们班的“神经病”
- 浅谈甘肃河西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论文
- 优先权的概念分析
- 中国法治的理想与现实
- 论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
- 论夫妻财产制中的经济补偿
- 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之优势分析(1)论文
- 浅析占有的概念
- 沈阳市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1)论文
- 论担保物权的竞合
- 合同概念重述(二)
- 论执行威慑机制
- 我国物权法中居住权制度的设立
- 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论文
- 物权行为理论和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
- 冀东港口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1)论文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养精蓄锐成语言──《观潮》教学案例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画家的眼睛,作家的笔──《口语交际·习作》习作指导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研究式教学的点滴体会──谈我在《观潮》教学设计中的做法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教学设计与解读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