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1
巧用中心句,理解全文──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设想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巴金先生两次到鸟的天堂里看到的不同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内容浅显,文字优美,非常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认为文中的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至关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作者在看到“鸟的天堂”之后的赞美,是作者的感情自然流露,更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对学生的理解有了较好的帮助。
1、通读全文抓住这一中心句,让学生理解,弄清这一句中,两个“鸟的天堂”意义是否所指相同,如果不同,分别指什么?
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不难弄清它们加引号指的是大榕树,是一种代指。不加引号的指的是大榕树非常适宜鸟儿的生活,是它们的乐园。
2、紧扣两个“鸟的天堂”展开对课文重点段落的理解。即课文写大榕树和鸟的活动的两个部分:
⑴课文中怎样描写“鸟的天堂”,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是针对课文中描写大榕树这一部分来设计的。是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对大榕树的大而茂盛这一特点就迎刃而解。作者在描写中渗透在其中的感情也就明白了。那就是对大榕树富有生机活力的赞美。
⑵鸟儿在鸟的天堂里是怎样快乐的生活?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心情?这一部分的理解,学生在读段落的时候,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鸟儿在这里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能很自然的理解作者的心情。
3、“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联系课文想一想:
要点:“鸟的天堂”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首先是因为它长得高大茂盛,再加上合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人类的环保意识,鸟儿在这里得以繁衍生息,这里于是便成了鸟的天堂。
4、认真读课文,理解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读课文尤其是课文中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中心句与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确:中心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恰恰就是指文章第二部分,第二个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恰恰指的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课文在写作上的方法。学生由此对课文的结构也就更是一目了然。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正是这一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感情。
本文的教学,没有对课文进行过多的讲解,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之下,通过学生的有声朗读,对比朗读,齐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会情,读中达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用时两课时,但学生的理解却非同寻常,效果与往日大不相同,原因何在?我个人认为,并非其它,而是抓住了课文的主脉,牵一发而动了全身。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想起这件事就高兴
- 我战胜了自己
- 自画像
- 乌鸦喝水新编
- 我家住在凤凰山
- 我最敬佩的人
- 我获得的成功
- 听长辈讲一个故事 寻找身边的变化
- 放烟花
- 可爱多
- 年夜饭
- 自画像
- 一件难忘的事
- 我家的变化
- 不和谐的音符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5)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10)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18)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9)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19)法学理论论文(1)
- 国际人权法在线资源概述(3)法学理论论文(1)
- ABS若干法律问题论析(2)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11)法学理论论文(1)
- 国有资产信托的法律问题探究(5)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12)法学理论论文(1)
- 2013年我国法学研究述评与展望(9)法学理论论文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7)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2)法学理论论文(1)
-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3)法学理论论文(1)
- 《长城》教学设计
- 《开国大典》教案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 《燕子》教学设计1
- 《开国大典》教案2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 《白杨》教学设计
- 《珍珠鸟》教学设计2
-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点”式教材解析
- 《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 《一面》
- 《珍珠鸟》的教学后记
- 《桂林山水》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