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等待,让探究更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等待,让探究更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一】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

(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

(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

(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1、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2、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好奶奶
自我介绍
妈妈
我的表弟
我的家庭
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
我爱我家
聪明俏皮的表弟
我的爸爸
厉害的爸爸
静静的夜晚
给妈妈画像
我的妹妹
我的老师
试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现况与问题研究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嬗变
论析女性文学中创作自由与社会道德的悖反和统一
走不出传统的樊篱——论施蛰存女性小说
暴力救赎的悲喜剧——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
‘‘新写实’’小说流派对传统坝实主义昀礼正
试论重庆时期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诗的品格,史的风范
试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
论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
浅谈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简论“三贴近”原则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试析达斡尔族学校教学思想民族化之探讨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试析我国教师惩戒权的立法设计探微
《凡卡》第一课时教学浅谈
《凡卡》教学反思
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拖延”以后的精彩──《凡卡》教学案例及反思
《凡卡》教学谈
错误,也美丽──《凡卡》教学案例及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给学生留点面子──《凡卡》教学谈
《凡卡》教学片段及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片段及分析
《凡卡》结尾创新思维教学案例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凡卡》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