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0
文章是个圆球──《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某位教师执教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有一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教学过程如下:
老师布置任务,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结合观察以及所查资料,说说为什么最感兴趣。接下来学生自学交流,有生说对描写叶子的句子最感兴趣,并且说出了理由,几位同学又美美地朗读了写叶子的段落,一位同学还适时补充了自己查阅的爬山虎的其它材料。老师说道:同学们对爬山虎了解的真不少。那么,叶圣陶先生为什么没有把你们查阅的这些资料写进文章,偏偏用一段话写叶子呢?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最先映入眼帘,它是那么美,当然要写了;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其实可以不写叶子的,要是我写,就不写叶子。老师没有表态,说,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究竟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们接着往下学……当学到爬山虎是怎样爬上墙的这部分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为什么由直变弯呢,不变弯就爬不上去吗?”经过讨论,明确了: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使爬山虎的茎紧紧贴在墙上。老师又提出:这时你明白作者为什么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吧?学生略一思考,就有学生站起来答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下一点空隙。”开始我不明白叶子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还以为是园丁的功劳,现在我知道了,是爬山虎“脚”的力量使叶子变得这么美的。这段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作用。此时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位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经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感受到“围绕中心选材”的知识。叶老曾说:“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美满,浑凝调和,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有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这段话是关于材料与中心关系的绝好比喻,《爬山虎的脚》又是最好的例证。上例较好的处理了语文知识教学与自读自悟的关系,抓准时机渗透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乌龟
- 梦
- 寄居蟹(三)
- 香蕉
- 小白兔
- 一只小猫
- 水壶
- 树
- 乌龟
- 水仙花开了
- 别伤害小生命
- 我的梦想
- 两条小鱼
- 知了唱歌
- 大公鸡
- 浅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应对策略
- 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
- 农村虚假统计现象及对策
- 从农村土地问题看集体所有制的发展趋向
- 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效率
- 从农村社会分层看村民自治与配套制度建设
- 用民主的方法培训民选村官
- 土地制度:“三农”新政核心之变
- 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
- 农民增收的环境建设研究
- 村民自治中的党“政”关系 及其出路
-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成因的主体分析
- 农村基层选举与乡村治理
- 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 想象的农村
- 水仙
- 胭脂花
- 鼓励创造奇迹──《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后记
- 鲜花丛中防毒
- 牵牛花
- 君子兰早春见光花儿开
- 韭菜花的故事
- 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 康乃馨
- 睡莲
- 梅花君子
- 香水百合
- 万寿菊
- 开启童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听听,秋的声音》教后感
- 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