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7
请再给学生一次机会──《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王竹汉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说:“喔,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次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读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朱成说:“你读的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朱成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朱成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启发
- 可爱的小猫咪
- 小猫和两只兔的故事
- 狼的自述
- 小鸟的绝笔
- 登香山
- 我喜爱的小鸭子
- 校园交响曲
- “乐乐”的一生
- 我家的小狗——小白
- 二十年后的一天
- 雷锋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难忘的星期天
- 雨的快乐、雨的烦恼
- 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
-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 北美洲的中文图书市场
- 哈姆雷特 现代化进程
- 宗教与西方环境伦理学
- 西方新文化史
- 性格和命运本雅明和他
- 希腊化的另一面:罗马的希腊化
- 论美国实用主义的社交礼仪文化
- 男权社会中的亚马逊女战士
- 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
- 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
-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之一)
- 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 西方传教士与戊戌变法
-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雨巷》品读
- 《诗两首》题目简说
- 《诗两首》问题探究
- 关于丁香的诗
-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 《诗两首》写作特点
- 《诗两首》写作背景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诗两首》最妙的词语
-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 康桥再会吧
- 《诗两首》写作借鉴
- 《诗两首》最妙的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