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爱的小屋
- 捕鼠记
- 逛早市
- 吃早餐
- Happy All Fools’Day
- 有趣的游戏
- 好一个
- 家庭智力赛
- 记一件令我难忘的事
- 令我后悔的一件事
- 我想握住你的手
- 捞月亮
- 我有一个小秘密
- 我帮妈妈做家务
-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 议电气工程的电气火灾预防
- 电气工程电气技术的发展
- 对电气自动化节能控制设计探究
- PowerBuilder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及其应用
- 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1)论文
- SOCKET 接口编程在期货交易系统中的应用
- 酒杯上的碟
- 多数据库系统互联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研究劳动合同若干问题(1)论文
- WAP中推送技术的分析与设计
- 浅析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1)论文
- 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 基于Intranet的储粮测控与粮情分析推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对电气施工质量监管探究
- 德国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及有关争议案件的处理(1)论文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雨》篇章学习
- 关于“雨”的知识
- 注意学生的朗读体验──《山中访友》教学随笔
- 关于“雨”的诗文
- 《山雨》相关知识
- 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教学《山中访友》课后反思
- 《山雨》阅读提示
- 《山雨》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山雨》词语解释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让你的课堂“亮”起来──《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感动真情 收获朋友──《山中访友》教学随笔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