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期

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期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乃当年夫子庙“金批彩挂”(行话)的热闹场景之一。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源流。据考证,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殉葬用的木制俑人,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那时,丧葬时,“舞俑为乐,执偶为戏”。

相传,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头领单于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谋臣陈平访知单于好色,而其妻阏氏又甚妒忌,于是刻木为偶,身穿彩衣,形如美女,装有机关,安立城头,翩翩起舞。果然,阏氏一见妒心大发,恐城破后单于得此“美女”后而自身失宠,便劝夫引兵而退,遂解白登之围。这木偶立下退敌奇功,刘邦就珍藏宫中,“后乐家翻为戏具,即傀儡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傀儡子》)。

明初,朱元璋倡导民间游戏,应天府(今南京)“闾市盛行焉”,大街小巷均见木偶戏。清末、民国时,更得到发展,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三种,各有艺术特色,并用戏曲曲调配合演出。

那时,夫子庙的木偶戏所用舞台小巧玲珑,只一人藏在蓝布帷中,手、脚、口并用演出:两手操纵一个,或多个木偶,手法多变、技巧娴熟;乐器是鼓、锣、钹固定在一木架上,脚踩踏板,牵动绳索,击响三件,节奏有声;口里还念白、唱曲。只见台上木偶披红戴绿,手舞足蹈,围观众人翘首踮足、喜笑颜开。

木偶戏常见剧目有《大闹天宫》、《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兰从军》等,艺人表演到精彩处,往往戛然而止向观众讨钱。在那缺少娱乐的年代,木偶戏带给人们的欢乐,至今仍让老南京们记忆犹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不该发的脾气
热闹的小家
看动物表演
电脑打水印
语文考试
我的小鹅真可爱
一个特殊的春天
山区的穷孩子
我想学克隆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的个人网页
存钱罐
环保纸
我最开心的事
足球小子
非审计服务的拓展:财务诊断
现代审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初探
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风险审计
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的探析
论如何构建高效的内部审计机构
加强煤炭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强医疗收费审计监督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分析
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未来发展
浅淡内部审计应强化的几项工作
批判思维与审计教育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
IT审计师将成为计算机审计的主要“生力军”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会计舞弊及其审计对策
浅谈环境因素对审计的影响
《丑小鸭》案例反思
“我”看《丑小鸭》──《丑小鸭》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丑小鸭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丑小鸭》教学实录
思辩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探究美丽的《丑小鸭》有感
《丑小鸭》教学反思
推陈出新 老课新教──《丑小鸭》教学实录
《丑小鸭》教学杂谈
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丑小鸭》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一课教学反思──谈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
不懈追求──“丑小鸭”走向“白天鹅”的必由之路
《丑小鸭》教学存忆
课堂随机问答与三维延伸──《丑小鸭》课堂教学中的随机问答为例
《丑小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