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期
翻新时间:2023-08-04
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期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乃当年夫子庙“金批彩挂”(行话)的热闹场景之一。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源流。据考证,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殉葬用的木制俑人,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那时,丧葬时,“舞俑为乐,执偶为戏”。
相传,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头领单于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谋臣陈平访知单于好色,而其妻阏氏又甚妒忌,于是刻木为偶,身穿彩衣,形如美女,装有机关,安立城头,翩翩起舞。果然,阏氏一见妒心大发,恐城破后单于得此“美女”后而自身失宠,便劝夫引兵而退,遂解白登之围。这木偶立下退敌奇功,刘邦就珍藏宫中,“后乐家翻为戏具,即傀儡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傀儡子》)。
明初,朱元璋倡导民间游戏,应天府(今南京)“闾市盛行焉”,大街小巷均见木偶戏。清末、民国时,更得到发展,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三种,各有艺术特色,并用戏曲曲调配合演出。
那时,夫子庙的木偶戏所用舞台小巧玲珑,只一人藏在蓝布帷中,手、脚、口并用演出:两手操纵一个,或多个木偶,手法多变、技巧娴熟;乐器是鼓、锣、钹固定在一木架上,脚踩踏板,牵动绳索,击响三件,节奏有声;口里还念白、唱曲。只见台上木偶披红戴绿,手舞足蹈,围观众人翘首踮足、喜笑颜开。
木偶戏常见剧目有《大闹天宫》、《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兰从军》等,艺人表演到精彩处,往往戛然而止向观众讨钱。在那缺少娱乐的年代,木偶戏带给人们的欢乐,至今仍让老南京们记忆犹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王浩儿”街道的早晨
- 校园的春色
- 未来的昆承湖畔
- 美丽的农村
- 游黄河滩
- 我们的校园
- 乡村特色
- 可爱的乐乐
- 秋游
- 我的家
- 小狗狼犬
- 云
- 下课了
- 故乡的梨园
- 风景这边独好
- 试析当代课程理论背景下的教师个体话语权
- 关于学生安全工作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简析霍姆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解决法
- 关于职高语文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开展分层模式
- 关于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
- 关于如何培养技校学生学习兴趣
- 试析油藏工程课程教学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 试论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
- 试论工作坊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试析中小学“校园农场”的教育意义
-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
- 简析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试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军事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 试析利用案例教学转变师生角色
- 《静夜思》的故事
-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
- 铁杵磨成针
- 李白求师
- 《爷爷和小树》近义词反义词
- 《爷爷和小树》词语造句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李白《静夜思》鉴赏
- 李白的月亮
- 李白的故乡
-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 《静夜思》赏析
- 《爷爷和小树》词语解释
- 《爷爷和小树》难句讲解
- 《爷爷和小树》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