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28
《颐和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⑴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⑵指名答题。
⑶分清段落。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自由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中还运用了变叙教学手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圣诞老人的礼物
- 我为妈妈做点事
- 找春天
- 我教你做杯子
- 我的“七仔”
- 威风的喷火龙
- 神奇的皮卡丘
- 脚印
- 我看《爱的教育》
- 布娃娃
- 赚书记
- 找春天
- 赞美小雨点
- 帮助
- 当大人也不容易
- 浅析从流行音乐进课堂入手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 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响起
-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
-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 音乐史写作:艺术与历史的调解
- 试论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 民族音乐在音乐市场的传承思考
- 关于“新音乐”作曲新技法不断更替的问题
- 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研究
- 怎样练习音阶和练习曲
- 浅析中国舞蹈行业创新发展模式
- 浅议音乐实践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 探讨晚清到民国初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
- 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
-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六
-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
- 《看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二
- 《丑小鸭》片断赏析
- 《丑小鸭》第一课时
- 《笋芽儿》教学设计
-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
- 《欢庆》教学设计
- 《一分钟》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七
- 《称象》
-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