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听课
- 听课
- 我加入少先队员了
- 家
- 乌兔赛跑第二次
- 小红是个好孩子
- 泡温泉
- 窗外的景色
- 它是谁
- 南瓜芽
- 爱绿色
- 小红花
- 苹果宫殿
- 春天到了
- 文明奥运伴我行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1)
- 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
- 我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 论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地位及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 针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对策与思考(1)
- 与时俱进,浅谈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关于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
- 北京研发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 资源约束成为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改革思路(1)
- 浅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 关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为行偏生撑起一片蓝天
- 关于加强成教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 论金融服务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1)
- 走出比较优势困境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1)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四
-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 《称象》教学设计九
- 《称象》教学设计五
- 《乌鸦喝水》教学评析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三
- 《司马光》说课设计(第二课时)
- 《乌鸦喝水》教后有感
- 《称象》教学设计十一
- 《乌鸦喝水》练习设计
- 《称象》多元智能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八(第一课时)
- 《称象》教学设计一
- 《称象》教学设计四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七(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