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0
“心灵对话”,彰显动态生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
师生心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封闭的心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僵化,而开放则易于发展和搞活,师生自由开放的心态可以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机制得以形成,从而显示出生态平衡的生机与活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学生阅读“文本”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绪化的“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因素在“对话”的视域中就有可能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语境,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这样,鲜活的“对话”才会成为可能。文本原是“死”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读才能“活”起来,阅读是由“潜在的文本”转化为“现实的文本”的关键,并不是先验地客观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由读者自己生成的。记得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让我难忘。
师:如果我就是孟浩然,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
生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我会永远记住老朋友。
生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我的朋友遍天下。
生3: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知这位同学是无意还是故意。)
师:“尺”已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深厚情谊。
生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别忘了我这位朋友,我思念你们呢?
生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要走了,也许这一走就是生离死别,我却没有离愁别绪,这就是我李白的性格。……
师:下课了,我也要走了。我们成为好朋友了吗?知道该怎样送我吗?
生1:我想改一句诗送给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送师情。”
师:改得真精彩。我已经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真情。
生2:老师,祝你一路顺风。
师:谢谢你,谢谢大家。
生3:我想唱《朋友》这首诗为你送行。
师:臧天朔的《朋友》。
生3:对(唱)“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
(全体学生打着拍子,齐唱。)
生4:我也唱。“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师:我们真的成为好朋友了。
在这样的对话课堂里,我们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育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的心灵对话,是师生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心灵对话是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彰显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关系平等,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从而创生出一种激情撞击后心灵的阔大和开放。有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对话,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激情才会穿行其间,汩汩流淌。“心灵对话”,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心灵对话”创生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激情”流淌的自然和奔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当我胜利时——乐
- 水库风景
- 孙老师,我向你推荐一个人
- 乡村的傍晚
- 秋天
- 秋
- 雷雨
- 做个励志少年——读《鹏程万里》有感
- 美丽的通灵大峡谷
- 下雨了
- 春天
- 诗意的校园
- 回家乡
- 眼镜啊眼镜,别缠着我了
- 田野秋色
- CIO在物流企业的地位及价值
-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税务审计
-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税务审计工资薪金扣除的问题及建议
- 审计师行业专长文献综述
- 解析当前税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基于国家治理层面的我国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督形式的协调
- 物流成本——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
- 烟草行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前标准化作业研究
-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探讨
- 成本控制的产品分配方法
- 理财收益的会计核算、税务处理及审计监督
- 孤立点分析在税务审计上的发展运用
- 中国企业的物流运作
-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 对企业内部人才流动体系的思考
- 人教版《阳光》教学设计六第一课时
- 人教版《比尾巴》第一组教学设计五
- 人教版《阳光》教学设计三
- 人教版《影子》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阳光》教学设计一
- 人教版《阳光》教学设计五
- 人教版《阳光》教学设计六
- 人教版《比尾巴》第一组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比尾巴》教学设计三
- 人教版《影子》教学设计一
- 人教版《影子》教学设计三
- 人教版《阳光》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阳光》教学设计四第二课时
- 人教版《比尾巴》第一组教学设计六
- 人教版《比尾巴》第一组教学设计七